骨法的拼音、解释、组词
骨法的简介:
gǔ/gū fǎ
1.指人或其他动物的骨相特佂。 2.书画的笔力和法则。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创立画有"六法"之说﹐其二为"骨法用笔"。引申指诗文的风骨和笔法。
1.指人或其他动物的骨相特佂。 2.书画的笔力和法则。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创立画有"六法"之说﹐其二为"骨法用笔"。引申指诗文的风骨和笔法。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骨相的特征。《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
2. 人的体格和相貌。
3. 书法的笔力。
词语“骨法”在古代中国画论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主要指的是绘画时对人物或物体轮廓线条的表现方法。它强调的是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变化来表现物体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力,追求神韵与形似的统一。
详细解释
-
内在精神的表现:“骨法”要求画家不仅关注外部形态的描绘,更重要的是要捕捉并表现事物的生命力及其内在精神。
-
线条运用的艺术性:在“骨法”的实践中,通过不同的线型、力度与节奏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和意境。
-
传统绘画理念:“骨法”是古代中国画家追求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强调在表现对象时,既要体现其外貌特征,又要突出其内在精神面貌。
造句
-
这幅画作中人物的线条运用充分体现了骨法,通过遒劲有力的轮廓线展现了英雄气概。
-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理解并掌握骨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
在这幅山水画中,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骨法,使得山石树木栩栩如生,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
-
虽然这幅作品只是一幅简单的素描,但画家通过灵活多变的线条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正是运用了骨法之精髓。
-
中国画讲究“骨肉兼备”,这里的“骨”指的就是骨法,通过它来表现事物的精神面貌。
以上是对词语“骨法”的解释及造句示例。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骨
gǔ,gū
1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头。~骼(全身骨头的总称)。~节。~肉(①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②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干(gàn)。2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扇~。3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力(①雄健的笔力;②刚强不屈的气概)。风~(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气。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