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的拼音、解释、组词

拾遗的简介:

shí/shè yí/wèi
①拾取他人的遗失物。也比喻轻而易举:道不拾遗|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②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拾遗汉事|拾遗补缺|补过拾遗。③唐代谏官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 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3. 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4. 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5. 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拾遗》,这个词通常用于古代文献和历史研究中,指的是对某本书或某个版本进行增补、校勘的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中,“拾遗”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其核心意思是指补充和完善原有内容。

详细解释

  • 定义:“拾遗”,字面理解就是捡起遗漏的部分。在古代文献整理和校对过程中,往往会在发现原书中有缺漏或错误时进行补充、修正。

  • 用途与应用范围:这个词汇主要被用于古籍研究中,涉及的文本内容广泛,如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

造句

  1. 学者们为修复失传已久的《红楼梦》版本,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拾遗”工作。
  2. 在对《水浒传》进行校勘时,专家们发现了多个版本中的错误并进行了“拾遗”,修正了原书的内容。
  3. 为了使古代文献更加完整准确,“学者们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拾遗’。”
  4. 对于这部经典之作,《现代版》加入了大量“拾遗”内容,使得该作品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活力。
  5. 在对《三国演义》进行版本整理时,编辑团队做了大量的“拾遗”,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准确、更完整的历史视角。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拾遗”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和应用场景。

分词解释

shí,shè

1 捡,从地上拿起:~草。~粪。~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取。俯~皆是。~人牙慧。2 收,敛,整理:收~。~掇。3 “十”的大写。4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1 丢失:~失。~落。2 漏掉:~忘。~漏。3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4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5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6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7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8 抛弃:~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