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的拼音、解释、组词
庐山真面的简介:
lú shān zhēn miàn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庐山真面目」。见「庐山真面目」条。
2.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横看成岭1>侧成峰2>,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3>真面目,只缘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岭:相连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头。 (3)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 (4) 缘:因为。
3.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著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词语《庐山真面目》,正确的说法是“庐山真面目”,是一句成语。这里的“庐山”指的是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而“真面目”意味着真实的面貌或本来的样子。
成语解析
- 来源与典故:这个成语源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首诗里,作者通过描绘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看到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人们往往因身处其中而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这一哲理。
- 含义:比喻由于所处的位置或自身的限制,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某件事情的本质和真相。强调了人的主观视角会影响对事实的认知。
造句
- 这次事件发生后,公司内部出现了多种解读版本,直到高层对外宣布调查结果,大家才看到了庐山真面目。
- 在这次市场调研中,我们终于拨开了重重迷雾,看清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真实定位和市场反馈的庐山真面目。
-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他无法了解事情的庐山真面目,因此决定深入调查。
- 尽管外界对他的说法有很多质疑,但只有亲自调查才能揭示事件的庐山真面目。
- 这次改革的意义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简单,只有真正实施后我们才能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获取充分信息或经过深入分析之后,才发现事物的真实情况。
分词解释
庐
lú
1 房舍:茅~。~墓(①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②庐舍和坟墓)。2 姓。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真
zhēn
1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诚。~谛。~挚。~心。逼~。认~。~才实学。~知灼见。2 确实,的确:~好。~正。~切。3 清楚,显明:看得~。咬字很~。4 本性,本原:纯~。天~。5 人的肖像:传(chuán )~。写~。6 汉字的楷书:~字。~书。~草隶篆。7 姓。
面
miàn
1 头的前部,脸:脸~。颜~。~目。~~相觑。2 用脸对着,向着:~对。~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3 事物的外表:地~。~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额(票面的数额)。4 方位,部分:前~。反~。片~。全~。多~手。5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鼓。6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议。~晤。耳提~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7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曲(qū)~。8 粮食磨成的粉:小米~。玉米~。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9 粉末:药~儿。10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条。11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