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志的拼音、解释、组词
异志的简介:
yì zhì
1.二心;叛离之心。
1.二心;叛离之心。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叛离的心意。《左传.襄公十六年》:「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
2. 超乎常人的心志。唐.张怀瓘《书断.卷一.八分》:「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早年入学,屡有灵奇。」
词语“异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指与官方或主流观点不同的意图、主张或见解,多带有贬义色彩。它常常被用于描述那些反对正统思想、行为的人或组织的思想状态或立场。
详细解释:
- 定义:“异志”指的是不同于主流或官方所倡导的思想、目标、计划等。
- 来源与用法:这个词往往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使用,用来批判那些持有不同观点或意图的行为或人。
- 语义色彩:通常带有贬低或批评的意味,暗示这种不同意见是不正当或者不利于团体发展的。
造句:
- 这次会议中,少数派的意见被视为异志,但最终被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 独立记者往往会被认为持有异志立场,因为他们报道的信息可能挑战官方叙述。
- 政治运动中,反对派的言论常被认为是异志的表现。
- 在学术讨论会上,持不同意见者可能会被认为持有异志,并因此被排除在主流讨论之外。
- 某些宗教或政治团体内部存在的异议成员可能被视为拥有异志的思想。
请注意,“异志”一词使用时需谨慎,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和官方文件中,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