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贡的拼音、解释、组词
岁贡的简介:
suì gòng
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 3.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 3.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遣使进贡的财物。《国语.周语上》:「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孙权从其言,令步骘往曹营求和,许年纳岁贡。」
2. 古代诸侯、郡国每年选拔优秀学生推荐到京师。《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3. 科举时代,府、州、县每年按照定额,选拔资格较老的廪生,贡于京师,入国子监讲习学业,称为「岁贡」。《聊斋志异.卷八.褚生》:「后吕以岁贡,廷试入都。」
《岁贡》这个词出自古代中国的文史文献,指的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地方向中央政权或上级行政单位定期进献的物品。这种制度自先秦时期便已存在,到明清时期仍有实施,它不仅是地方对朝廷的一种义务性贡献,也是为了加强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联系和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
详细解释
- 对象:岁贡的对象主要是指朝贡、上供的地方政府或官员。
- 内容:岁贡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各种农产品(如粮食、茶叶)、手工艺品(如丝绸、瓷器),也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特产等。
- 时间性:“岁”意味着一年一次,即每年定期进行。
- 目的性:除了履行义务外,通过岁贡还能增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且是展示地方物产丰富度的一种方式。
造句
- 古代中国的地方官吏每年都要向朝廷进献当地的特产作为岁贡。
- 清朝时期,岭南地区因其丰富的热带水果而成为重要的岁贡来源地之一。
- 岁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
- 尽管岁贡是一种义务性贡献,但地方官员也会借此机会展示本地区的丰富物产。
- 在明清两朝的史书中,关于各地进献岁贡的具体描述比比皆是。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岁贡》这一历史概念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