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合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谋而合的简介: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事前未经商量,后来意见作为却一致。语本《汉书.卷一○○.叙传上》。△「不约而同」、「不谋而信」
2. 《汉书.卷一○○.叙传上》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乃定,其抑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先生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异。昔周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其势然也。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故王氏之贵,倾擅朝廷,能窃号位,而不根于民。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1>,假号云合2>,咸称刘氏3>,不谋而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城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诗》云:『皇矣上帝,临下有赫,鉴观四方,求民之莫。』今民皆讴吟思汉,乡仰刘氏,已可知矣。」 〔注解〕 (1) 远近俱发:无论远近,都发兵起事。 (2) 假号云合:起事者像云一般地聚合。假号,指称起事者自立的名号,亦用以代称起事者。 (3) 刘氏:指汉朝宗氏。
3. 「不谋而合」原作「不谋而同」,见于《汉书.卷一○○.叙传上》。班彪是班固的父亲,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汉末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二十余岁的班彪避难于天水,依附于反对新莽的隗(ㄨㄟˇ)嚣,并借机对他晓以大义,希望他能归附汉室。有一次,隗嚣问班彪:「以前周王朝崩毁,战国群雄并起,天下分裂,历经好几代才又归于统一。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认为天下将由谁来统一?」班彪便回答道:「汉室之所以衰亡,是因为成帝当年过度借重外戚势力处理国政,让王氏家族掌握大权,接下来哀、平二帝在位时间又短,所以才会让王莽有机可趁。但王莽虽然取得政权,却没有获得民心,天下百姓其实无不盼望能脱离其统治。十几年来,人心思变,群雄并起,各处好汉未事先商量,就都以恢复汉室为号召。从这里应该可以明显看出,未来将会是谁统一天下。」班彪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隗嚣天下仍是属于汉王朝,况且各路豪杰「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这样的形势也是隗嚣所不能阻挡的。后来「不谋而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事先未经商量,而意见、行为却一致,出现「不谋而合」的书证如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即用以描述有二人各自传述其所见之石子冈灵异现象,两人并不相识,但所说的内容却相吻合,干宝借以强调此说的真实性。
1. 事先未经商量,而见解一致。【例】他俩的默契十足,做的决定总是不谋而合。
1. 事先未经商量,而意见、行为却一致。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诗人用意,有不谋而合者。」也作「不谋而同」。
词语解析
不谋而合: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双方或多方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意见、行动等完全一致。它强调的是巧合和自然达成的一致性。
- “谋”: 计划、商议的意思。
- “而”: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却”或者“竟然”的意思。
- “合”: 合起来,一致的意思。
这个成语主要用来表示两个人或多人在没有事先交流的情况下,意见或做法完全相同的情况。它不仅强调了一致性,还暗示了这种一致性可能是意外的、自然形成的。
造句
- 小明和小华都认为今天去公园是最好的选择。
- 爸爸妈妈早就打算要买一部新车,没想到我竟然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 他俩在如何应对这次突发事件上竟然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同一个方案。
- 老板对这个项目的看法和新入职的员工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
- 两位建筑师设计的这座建筑风格完全一致,真是不谋而合。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móu
1 计划,计策,主意:计~。出~划策。2 设法寻求:~求。图~。~面。~篇。~生。~幸福。3 商议:~议。~划。不~而合。4 姓。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hé,gě
1 闭,对拢:~眼。~抱。珠连璧~。貌~神离。2 聚集:~力。~办。~股。~资。3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格。~法。情投意~。4 应该:~该。~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时而作”。5 总共,全:~家欢乐。6 计,折算:~多少钱。7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