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反的简介:

sān fǎn
1.三个来回。 2.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3.三度反叛。 4.指一九五一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肃直谅多闻。」南朝宋.裴松之.注:「刘寔以为肃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2. 三次反叛。《晋书.卷八四.列传.刘牢之》:「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

3. 三次往返。《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

4. 天子亲耕时,锄土三次称为「三反」。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耕桑》:「天子耕东田,而三反之。」

三反》是中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社会运动的名称,具体指1950-1952年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内部进行的一场旨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这场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其目的是为了净化党的作风,促进廉洁从政,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详细解释:

  • 反贪污:指打击和防止党员干部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贪污行为。
  • 反浪费:倡导节俭、反对公款消费中的奢侈浪费现象。
  • 反官僚主义:强调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意识,反对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官僚作风。

造句:

  1. 在《三反》运动中,许多党员干部主动自查自纠,体现了党务公开和自我革新精神。
  2. 这次培训旨在加强干部廉洁教育,弘扬《三反》精神,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3.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三反》的教诲,做到清正廉洁、勤俭节约。
  4. 政府部门应该认真汲取《三反》的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
  5. 在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中,《三反》精神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fǎn

1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2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3 抵制,背叛,抗拒:~霸。4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常。5 回击,回过头来:~驳。~攻。~诘。~思。~躬自问。6 类推:举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