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童一马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童一马的简介:

èr tóng yī mǎ
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 AI解释

词语“二童一马”是一个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作品。它通常用来描述画面或场景中的特定细节,如人物、物品等。这种构词法在古代诗歌、小说乃至现代插画中,被广泛用于增添意境与美感。

详细解释: - 二童一马:此处的“二”代表两个,而“一”则表示一个。 - 在这里通常指的是主角或主要人物,“二”则是辅助角色或者非关键元素。 - 常指小孩或少年儿童,这是对人物的一种简单称呼。 - “一马”中的“一”,指代的是单匹马来表达。

造句示例:

  1. 在那片古老的竹林边,阳光透过树梢轻轻洒落,一对青翠的二童正围绕着一个穿着白色长裙的小女孩,她手中握着一根细细的竹子,她的发梢随风轻扬。
  2. 画中有一株参天古木,枝叶繁茂,远处传来了阵阵悠扬的笛声。一位身着黑色汉服的二童手提一盏灯笼在树下行走,他身后跟着一只毛色纯白的小马驹。
  3. 这幅山水画里,山石巍峨,溪流蜿蜒,小桥流水人家尽显江南水乡风情。中间是一片翠绿的田园,一群孩子正在追逐着那匹身披金甲的白马玩耍。
  4. 在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二童一马”是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山景,一位清瘦的道士手持拂尘,身后则是一匹悠闲的白色骏马在小溪边停下,旁若无人地吃着水草。
  5.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二童一马”出现于宝黛吵架时的场景。宝玉和黛玉争执不休,旁边的一个道人手拿一柄如意棒立于棋盘边上,手中握着一支粉笔,而坐在一旁的小厮正轻轻驱赶着那匹毛色灰白的老马。

这些造句展示了“二童一马”这一构词法在不同场景和文化中的运用,传达出一种古朴、诗意的画面氛围。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tóng

1 小孩子:儿~。~工。~谣。~话。~心。~趣。~真。2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儿。3 没有结婚的:~男。~女。~贞。4 未长成的:~牛(没长角的小牛)。5 秃:~山。头~(喻人秃顶,如“~~齿豁”)。6 古同“瞳”,瞳孔。7 姓。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2 大:~蜂。~勺。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