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不及腹的拼音、解释、组词
鞭不及腹的简介: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鞭长莫及」。见「鞭长莫及」条。
2. 此处所列为「鞭长莫及」之典源,提供参考。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彊,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3. 此处所列为「鞭长莫及」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按照各国相交的礼节,要路过那一国,必须得到该国的允许,但楚庄王仗著国力强盛,要申舟不用通知宋国,直接过去就是。申舟说:「如果不先告知就硬闯,宋国人可能会杀了我。」楚庄王说:「宋国要是敢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这种没把宋国放在眼里的作法果然激怒了宋国,于是把申舟杀了。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气得立即发兵攻打宋国,将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求援。晋景公召集大臣商议,准备出兵援救,大夫伯宗劝阻说:「宋国发生危难,基于道义,我们是应该答应出兵相救。但古人曾说:『马鞭虽长,但也无法打到马腹。』目前楚国正受到上天保佑,是国势最盛的时候,晋国虽然强大,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斑痕,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目前暂不出兵,等楚国国势衰退以后再说吧!」晋景公听了伯宗这一段话后,于是停止发兵。后来「鞭长莫及」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力量有所不及。
1. 比喻力量有所不及。参见「鞭长莫及」条。《宋史.卷四○五.李宗勉传》:「荆、襄残破,淮西正当南北之交,嵩之当置司淮西,则脉络相连,可以应援;邈在鄂渚,岂无鞭不及腹之虑?」
词语《鞭不及腹》并非一个正式存在的成语,但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比喻或民间口语表达。从字面上看,“鞭”指的是用来抽打马匹或其他动物的一种工具,而“及腹”则意味着能到达腹部。因此,这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某种动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情景。结合上下文来看,它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做出的动作虽然迅速果断,但最终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鞭不及腹”用来比喻行动过于急促或措施力度不够,以至于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下是使用“鞭不及腹”这一词语的五个造句:
- 老板在开会时突然宣布裁员的消息,但这个决定来得太快,员工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像《鞭不及腹》,让大家都感到措手不及。
- 他刚买了一辆新车,就迫不及待地把车速开到了最大,结果被罚款了。这简直就是“鞭不及腹”的典型例子。
- 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很难的题目,但仅仅给了他们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解决,这样的时间安排有点像《鞭不及腹》,学生可能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 他为即将进行的重要演讲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演讲前突然感冒了,这简直就像是“鞭不及腹”,使他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
- 运动会接力赛中,队伍最后一个队员摔倒了,虽然队友们迅速调整策略,但这已经晚了,就像《鞭不及腹》,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比赛资格。
这些造句展示了“鞭不及腹”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方式。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表达。
分词解释
biān
1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杆。~长莫及。2 用鞭子抽打:~打。~扑。~责。~策。3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4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竹节~。5 编连成串的爆竹:~炮。小~。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jí
1 从后头跟上:来得~。赶不~。2 达到:~格。~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过犹不~。3 趁着,乘:~时。~早。~锋而试。4 连词,和,跟:阳光、空气~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fù
1 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内脏(通常称“肚子”):~部。~膜。~水。~泻。~疾。心~(喻极亲近的人)。~稿。~诽(指口里不说而心里不以为然。亦作“腹非”)。遗~子。2 喻地区的前部、内部或中部:~地。~背受敌。3 厚:“(冬季之月)冰方盛,水泽~坚,命取冰。”4 怀抱:“出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