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缚舆榇的拼音、解释、组词

面缚舆榇的简介:

miàn fù yú chèn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两手反绑,车载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请受刑。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后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出北门十里而降。

1. 两手反绑,车载空棺。表示投降并自请受刑。《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后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出北门十里而降。」

面缚舆榇》是一个成语,出自古代史书,用来形容某个人或者某一派别在遭受失败之后,主动自缚以表服罪或载着被敌人攻破的城池之物来表示投降的决心。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特殊投降方式,其中“面缚”指的是败军之将或战败方首领向胜利者就缚,当面受罚;“舆榇”则意味着载着自己被攻破的城邑或者所失去的东西前来请求宽恕。

详细解释

  • 面缚:意指在战场或敌人的面前自缚双臂,表示投降。
  • 舆榇:即用车子装载着自己的战败象征物(如被攻破的城市象征)前来请求饶恕或投降。这里的“舆”指的是车,“榇”则是棺材的旧称,在这里借指城邑。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战败者主动求和的行为,显示出其诚意与高尚的品德,以及对胜利方的一种尊重与认可。

造句

  1. 在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后,敌军统帅决定面缚舆榇向对方请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缓和紧张局势。
  2. 虽然战败了,但他选择面缚舆榇来表示自己的诚心,并请求恢复和平。
  3. 这次失败让他深刻认识到,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应当勇敢承认错误并面缚舆榇求和,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4. 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他亲自驾车带着被攻破城门的残骸前去投降,这种做法被称为面缚舆榇
  5.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一些国家也会采取类似“面缚舆榇”的方式表达友好或寻求合作的机会。

分词解释

miàn

1 头的前部,脸:脸~。颜~。~目。~~相觑。2 用脸对着,向着:~对。~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3 事物的外表:地~。~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额(票面的数额)。4 方位,部分:前~。反~。片~。全~。多~手。5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鼓。6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议。~晤。耳提~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7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曲(qū)~。8 粮食磨成的粉:小米~。玉米~。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9 粉末:药~儿。10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条。11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

1 捆绑:绑~。手无~鸡之力。解~。2 拘束:束~。作茧自~。

1 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马。肩~。2 古代奴隶中的一个等级,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众人的:~台。~论。~情(群众的意见和态度)。3 疆域:~地。~图。堪~(相地,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