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扑不磨的拼音、解释、组词
颠扑不磨的简介:
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同“颠扑不破”。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颠扑不破」。见「颠扑不破」条。
2. 此处所列为「颠扑不破」之典源,提供参考。 ◎1宋.朱熹〈与张钦夫书〉其二(据《朱子文集.卷三○》引)明道先生曰:「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1>、无病败耳。高明之意,大抵在于施为运用处求之,正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而于优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 〔注解〕 (1) 渗漏:喻指文字、语言的破绽。 ◎2《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
3. 此处所列为「颠扑不破」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朱熹(西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一生著述繁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其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后人常以「程朱学派」称之。典源摘自朱熹写给张钦夫的书信,内容提到关于心性方面的修养工夫:若要导正心性,则必须循著致知、诚意的次序,从中下功夫,才能达到「心无时不虚」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则动静如一,不偏于任何一处。程颢也曾经说过:如果可以从身体力行中体会并且得到乐趣,到达此一境界后,就不必害怕无法把持心性。朱熹赞同程颢所言,认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会被推翻,没有任何破绽、缺点的真理。典源又见《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内容则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颐)主张的「性即理也」以及横渠先生(张载)所主张的「心统性情」二句理论深远,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颠扑不破」一语。后来「颠扑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比喻理论真确,永远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颠扑不破》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情或者道理非常稳固、可靠,即使经过反复的考验或打击也不会被推翻。其中,“颠扑”指的是跌倒和撞击,“不破”则是指不会被破坏。
详细解释
- 颠扑:在这里不是指实际的动作,而是引申为遭受任何打击的意思。
- 不磨:在语境中表示经受不住考验、会改变或失败的含义相反。
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论点、理论、原则等非常坚实可靠,即使经过反复的质疑和挑战也不会动摇。
造句
- 这种逻辑推理颠扑不破,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找到其漏洞。
- 尽管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但这家企业的经营模式始终显得颠扑不破。
- 在科学实验中,一个定律能够颠扑不破地说明自然现象。
- 对于这个观点来说,历史的考验已经证明它颠扑不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成立的。
- 他提出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表现得非常颠扑不破。
这些例子展示了成语如何被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来强调某种观念或策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分词解释
diān
1 头顶:华~。2 最高最初的部分:~末(本末)。山~。3 倾倒,跌:~沛。~倒(dǎo )。~踬。~覆。~扑不破。4 上下跳动:~簸。5 同“ 癫 ”,精神错乱。pū
1 轻打,拍:~粉。~蝇。~打。2 击拂的用具:粉~。3 冲:~灭。~救。4 相搏击:相~。~跌。5 跌倒:~地。6 伏:~在桌上看书。7 杖,戒尺,亦为中国周代九刑之一。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mó,mò
1 摩擦:~刀。~墨。~练。~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合。研~。~漆画。2 阻碍,困难:~难(nàn)。好事多~。3 消耗,消灭:~损。~耗。~灭。4 拖延,耗时间:~缠。~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