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树蚍蜉的拼音、解释、组词
撼树蚍蜉的简介:
撼:摇动。蚍蜉:大蚂蚁。想把大树摇动的大蚂蚁。比喻自不量力者。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蚍蜉撼树」。见「蚍蜉撼树」条。
2. 此处所列为「蚍蜉撼树」之典源,提供参考。 ※#唐.韩愈〈调张籍〉诗(据《全唐诗.卷三四○.韩愈》引)1>李杜2>文章在,光燄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3>撼大树,可笑不自量4>。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唐.拾得〈诗〉。 (2) 李杜:指李白、杜甫。李白(西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家居四川绵州,唐代诗人。个性率真豪放,嗜酒好游,其诗高妙清逸,世称「诗仙」。杜甫(西元712∼770),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其诗博大雄浑,千态万状,不仅慨叹自己遭时不遇,亦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乱形态,故有「诗史」之名。 (3) 蚍蜉:音ㄆ|ˊㄈㄨˊ,一种大蚁。 (4) 不自量:指不知衡量自己的力量。〔参考资料〕 唐.拾得〈诗〉(据《全唐诗.卷八○七.拾得》引)我见顽钝人,灯心柱须弥。蚁子啮大树,焉知气力微。学咬两茎菜,言与祖师齐。火急求忏悔,从今辄莫迷。
3. 此处所列为「蚍蜉撼树」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韩愈,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为古文大家,后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时期,李白和杜甫的诗并不被重视,还有人诋毁他们的作品,韩愈并不苟同,于是写了这首〈调张籍〉诗给好友张籍,诗中充分表现出对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给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评价。认为李杜作品成就优异,那些企图诋毁李杜的人,就像是蚂蚁妄想以一己之力摇动大树,这是多么可笑,多么不自量力。后来「蚍蜉撼树」这句成语,就从诗中「蚍蜉撼大树」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自量力。
1. 蚍蜉,大蚂蚁。撼树蚍蜉比喻高估自己实力的人。宋.刘克庄〈沁园春.畴昔遭逢〉词:「后身定作班扬,彼撼树蚍蜉不自量。」
词语“撼树蚍蜉”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其中,“撼”意为摇动、动摇;“树”指的是大树或树木;“蚍蜉”是指一种体型很小的蚂蚁,通常生活在树木上。“撼树蚍蜉”的意思比喻那些力量极其微弱、企图摇动、颠覆强大势力的小人物,虽然有着宏伟的目标或壮志,但实际却无法成事。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社会现状和个体命运的一种无奈与感慨。用词精炼,寓意深远,表达了对小者妄想撼大树般目标的讽刺。
造句
- 自古以来,那些蚍蜉撼树的人总是以失败告终,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 不论是哪个时代,都有些蚍蜉撼树的人物,他们虽然充满斗志,但终究无法改变大局。
- 我们不应嘲笑那些蚍蜉撼树的努力者,因为他们心中有梦想,即使渺小也要尝试。
- 蚍蜉撼树式的努力可能会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但它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 面对庞大的敌人,有时就像蚍蜉撼树一样看似徒劳无功,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通过以上造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成语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讽刺意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正面意义和人文关怀。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