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文的拼音、解释、组词
女真文的简介:
nǚ zhēn wén
1.女真族创制的文字。参考契丹字和汉字制成。有大字﹑小字两种。大字为完颜希尹与叶鲁奉金太祖命制造,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颁行。小字颁布于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始用。传世女真文字仅一种,明代仍在使用;是大字或小字,学术界尚无定论。
1.女真族创制的文字。参考契丹字和汉字制成。有大字﹑小字两种。大字为完颜希尹与叶鲁奉金太祖命制造,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颁行。小字颁布于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始用。传世女真文字仅一种,明代仍在使用;是大字或小字,学术界尚无定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我国金代女真人参照汉字所创制的文字。分为大字、小字两种。女真大字于金太祖天辅三年制定颁行。金熙宗天眷元年又制新字,于皇统五年颁行,称为「女真小字」。金亡后,女真字在东北地区仍有少数人使用。明代中叶后,逐渐废行。如今流传下来的女真文字只有一种,为明代所编华夷译语中所收录的女真馆来文、女真馆杂字及一些石刻。
《女真文》
定义: 女真文是满族先祖女真人创造的一种早期的文字系统。它是以契丹大字为基础发展而来,主要用于书写满语和记录历史、法律文书等重要文本。
起源与发展: 在辽金时期,女真文作为女真人的官方文字,广泛应用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生活之中。到了清朝建立后,随着满洲文字体系的完善,女真文逐渐被满文所取代,在官方使用范围上大大缩小,主要用于一些传统的礼仪场合和古籍文献中。
特点: - 结构较为象形。 - 字母数量相对较少。 - 从右向左书写,部分字符具有表意功能。
用途: 主要用来记录法律、条约、祭文等重要文件及文献。在清朝时期,虽然官方已转向使用满文作为正式文书的撰写工具,但仍有少量女真文文献得以保存下来。
造句:
- 历史学者在研究古代满族历史时发现了一些用女真文字书写的古籍。
- 博物馆珍藏了一本珍贵的女真文版《满洲实录》,记录了清朝早期的重要事件。
-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破译这些古老的女真文献,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
- 在某些官方庆典活动中,会使用女真文来展示传统和历史的传承。
- 专家们对研究女真文字有着极大的兴趣,因为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东北地区的文化和政治历史。
这些句子展示了女真文在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女
nǚ,rǔ
1 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人。~士。~流(含轻蔑意)。少(shào )~。2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ǜ)。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真
zhēn
1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诚。~谛。~挚。~心。逼~。认~。~才实学。~知灼见。2 确实,的确:~好。~正。~切。3 清楚,显明:看得~。咬字很~。4 本性,本原:纯~。天~。5 人的肖像:传(chuán )~。写~。6 汉字的楷书:~字。~书。~草隶篆。7 姓。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