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于辞色的拼音、解释、组词

形于辞色的简介:

xíng yú cí sè
指内心活动表露在脸上和言辞之中。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内在的思想表现于言辞及神情上。晋书.卷七十三.庾亮传:「翼雅有大志,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亦作「形于言色」。

1. 内在的思想表现于言辞及神情上。《晋书.卷七三.庾亮传》:「翼雅有大志,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也作「形于言色」。

形于辞色》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和态度能够直接反映内心的情感或状态,意为言行表露在外,容易被他人察觉。这里的“形”指的是行为表现,“辞”是言语表达,“色”则是面部表情。“于”,在此处为介词,表示动作与对象的关系,即“在……上”的意思。

详细解释

  • :指口头语言的表达。
  • :主要是指人的面部表情和神态。有时也泛指非言语的身体语言、态度等。
  • 形于辞色:字面上的意思是通过言辞和面色表现出来,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情感或想法非常直接、明显,以至于他人很容易就能从其言行中看出其内心的感受或是情绪状态。

造句

  1. 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他眼神中的不安,这正说明了形于辞色的道理。
  2. 谈话时她总是面带微笑,因此大家都能轻易地感受到她的友好和热情。
  3. 他的不满和愤怒被他直言不讳的言论完全揭示了出来,这种形于辞色的现象让周围的人感到震惊。
  4. 她在与朋友争吵时脸上的怒气暴露无遗,这恰好说明了她情感丰富且容易外露。
  5. 尽管他在言语上极力保持镇定,但他的颤抖声音和紧张的呼吸依然泄露了他的不安情绪。

分词解释

xíng

1 实体:~仪(体态仪表)。~体。~貌。~容。~骸。~单影只。~影相吊。2 样子:~状。~式。~态。~迹。地~。情~。3 表现:~诸笔墨。喜~于色。4 对照,比较:相~见绌。5 状况,地势:~势。6 古同“ 型 ”,模子。7 古同“ 刑 ”,刑罚。

1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2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 姓。

1 告别:告~。~诀。~行。~世。~别。2 不接受,请求离去:~职。~呈。3 躲避,推托:不~辛苦。~让。~谢。推~。4 解雇:~退。5 同“ 词 ”。6 优美的语言:~藻。修~。7 讲话;告诉:“请~于军”。8 文体的一种:~赋。陶渊明《归去来兮~》。

1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2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3 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4 种类:各~用品。5 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6 妇女美貌:姿~。~艺。7 情欲:~情。好(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