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涉河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豕涉河的简介:

sān shǐ shè hé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己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近,卫国人读晋史,乃误将己亥涉河读成三豕涉河。见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后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如:古来字体多所转变,三豕涉河之误,屡见不鲜!亦作三豕渡河。

1. 古代「己」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近,卫国人读晋史,乃误将「己亥涉河」读成「三豕涉河」。见《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后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如:「古来字体多所转变,三豕涉河之误,屡见不鲜!」也作「三豕渡河」。

三豕涉河》这个典故出自于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正谏》,原文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这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臧孙美的大夫,他因为疏忽大意,在一次报告给国君时,把“泗水”写成了“三豕涉河”。这个错误并没有立即被发现和纠正,后来有大臣指出了这个严重的笔误,并进一步指出:“泗水是四渎之一(即四大河流之一),不可能出现‘三豕’这样荒谬的描述。”这实际上是在讽刺臧孙美的粗心大意。臧孙美因此感到惭愧并改正了错误。

解释

  • 三豕:这里指的是错误的文字。
  • 涉河:原文中“三豕”误写为河流的样子,比喻文字上的重大错误或荒谬之处。
  • 整个典故的核心在于强调认真细致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工作时的严谨态度,以免出现明显的错误。

造句

  1. 在准备报告时,我们要避免出现“三豕涉河”的笑话。
  2. 要做到一丝不苟,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无懈可击,否则可能会像“三豕涉河”那样闹出大笑话。
  3. 修改文档前一定要仔细检查,以免出现“三豕涉河”这样的错误。
  4. 作为一名编辑,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的错误,哪怕是“三豕涉河”式的笔误也要严格纠正。
  5. 我们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避免像“三豕涉河”一样闹出大笑话。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shè

1 步行过水:~渡。~江。跋~。2 到,经历:~世(经历世事)。~历。~险。~足。3 牵连,关连:~及。~嫌。~外(涉及与外国关系的)。交~。牵~。~猎。4 动,着(zhuó):~笔。

1 水道的通称:~道。~沟。~谷。~流。~滩。~沿。~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港。~湾。~网。~运。内~。2 特指中国黄河:~套。~防。3 指“银河系”:天~。~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