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衡的拼音、解释、组词

连衡的简介:

lián héng
1.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相对。 2.结盟;联合。 3.比配;比肩。 4.谓多。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战国时张仪提倡的外交政策。参见「连横」条。《史记.卷七○.张仪传》唐.司马贞.索隐:「张仪说六国,使连衡而事秦。」

2. 连合、连络。唐.白行简《李娃传》:「当砻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以连衡多士,争霸群英。」

3. 衡,车衡。连衡指戎车或军队极多。《文选.陆机.辩亡论上》:「谟臣盈室,武将连衡。」

连衡》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具体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了削弱其他六国的力量并使其彼此间产生分裂,秦国实施了一种离间各国关系的外交政策,即“连横”。然而,在某些古籍或解释中,“连横”有时被误译为“连衡”,实际上两者意思相近,指的是同样的策略。但为了准确理解其含义,我们主要以“连横”来介绍,而在此提到“连衡”可能更多是为了纠正这种常见的误解。

连横的详细解释

在战国时期,六国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秦国作为当时相对弱小的一方,采取了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各国或离间他们的关系,以削弱它们共同对抗秦国的能力。具体策略包括但不限于:

  • 提供经济援助:给予部分国家一定的经济支持。
  • 政治联姻:鼓励或安排国与国之间的婚姻关系来加强彼此的联系。
  • 提出军事联盟的可能性:通过威胁或许诺与其他六国结盟来离间其内部关系。

“连横”策略的成功实施,使秦国逐步削弱了其他六国的力量,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的目标。这个历史故事成为了后世学习和讨论的一个重要案例,在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造句

  1. 在战国时期,秦国采用了连衡的外交策略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2. 秦国通过连横的政策成功分化了其他六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3. 这个故事中的连横策略对后世的政治家和外交官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4. 今天,在国际政治中,连横的思维仍然被一些国家用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
  5. 历史上的连横案例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关系网络时,灵活的外交手段同样重要。

分词解释

lián

1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2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3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4 联合:外~东吴。5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长。6 姓。7 同“ 琏 ”,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8 同“ 链 ”,铅矿。

héng

1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2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3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4 平,对等:平~。均~。5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6 古同“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