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起舞的拼音、解释、组词
鸡鸣起舞的简介:
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闻鸡起舞」。见「闻鸡起舞」条。
2. 此处所列为「闻鸡起舞」之典源,提供参考。 《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父武,晋王掾、上谷太守。逖少孤,兄弟六人。兄该、纳等并开爽有才干。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1>刘琨2>俱为司州3>主簿4>,情好绸缪5>,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6>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注解〕 (1) 司空:古代官名。周时有冬官大司空,为六卿之一,掌水土营建之事。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汉初沿置,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多有更名,或称御史大夫,或称司空,至明始废。 (2) 刘琨:西元270∼318,字越石,晋魏昌人。惠帝时以功封广武侯,元帝拜为侍中太尉。刘琨忠于晋室,负重望,为段匹䃅所忌被杀。 (3) 司州:晋代地名,统有河东等十二郡,地约在今河南省及山西省西南部。 (4) 主簿: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 (5) 绸缪:紧密缠绕,形容亲密。 (6) 蹴:音ㄘㄨˋ,踢。
3. 此处所列为「闻鸡起舞」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载,晋代的祖逖,性格豪迈,为人侠义。当时国家情势内忧外患,祖逖立志要为国家尽力,平定动乱。他与好朋友刘琨一起在司州任职,志向相同,两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砺。有一回,祖逖在半夜时听到鸡啼声,虽然天还没亮,但他惊觉时间相当宝贵,应该好好把握,就踢醒睡在一旁刘琨说:「听到鸡叫声了吗?我们得赶快起床,把握时间练武吧!」于是两人无惧夜里的凉意,到院子里舞剑锻炼身体,每天都不间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来祖逖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大将军,带兵平定动乱,收复许多失土,一偿报效国家的心愿。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闻鸡起舞」,用来比喻把握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词语“鸡鸣起舞”中的“鸡鸣”指的是公鸡打鸣,通常是在黎明时分,“起舞”则是指开始跳舞或进行某种活动。综合起来看,“鸡鸣起舞”是一种比喻说法,用来形容人们非常早起,早早地投入工作、学习或者任何有益身心的活动中。
这句话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少,但它常被用作一种激励语句,鼓励人们勤奋努力,珍惜时间,从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便投入到充满活力和干劲的一天当中。它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
以下是五个使用“鸡鸣起舞”的造句:
-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总是像《鸡鸣起舞》一样,早晨第一缕阳光刚出现便开始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
- 在公司里流传着一句名言,“鸡鸣起舞”,意在激励员工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勤奋的工作精神。
- 我的爷爷是个“鸡鸣起舞”的人,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床,先做一套健身操,然后再去忙活一天的事情。
- 她是一位真正的“鸡鸣起舞”者,在学习上从不松懈,每天早晨天刚亮就起来读书、背单词,直到晨曦洒满大地。
-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他在黎明时刻便开始了思考和筹划,“鸡鸣起舞”,激发出了无穷的智慧与动力。
分词解释
jī
1 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雄性能报晓,雌性能生蛋:公~。母~。~雏。míng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qǐ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wǔ
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蹈。~技。~姿。~会。~剑。~女。~曲。~台。2 耍弄:~弊。~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