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拼音、解释、组词

蟋蟀的简介:

xī shuài
1.亦作"螅蟀"。 2.昆虫名。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雄的善鸣﹐好斗。也叫促织。 3.《诗.唐风》篇名。小序谓刺晋僖公"俭不中礼"。 4.象声词。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动物名。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体型圆长,为黑褐色,触角细长,后肢长而大,善于跳跃。雄虫翅上有发声器,以两翅摩擦而发声。性好斗,怕光,栖身于土穴或石砾下,以植物为食,是农作物的害虫。【例】蟋蟀的叫声,让人听起来昏昏欲睡。 △懒妇、蛐蛐儿、趋趋、促织、吟蛩、王孙 ◎

1. 动物名。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属节肢动物。体型圆长,为黑褐色,触角细而长,后肢长大,善于跳跃。雄虫翅上有发声器,以两翅摩擦而发声。性好斗。蟋蟀本性怕光,栖身于土中或石砾下,以植物为食,是农作物的害虫。也称为「懒妇」、「蛐蛐儿」、「趋趋」、「促织」、「吟蛩」、「王孙」。

2. 《诗经.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蟋蟀,刺晋僖公也。」或亦指岁暮宴乐之诗。首章二句为:「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蟋蟀》是一个描述昆虫蟋蟀的词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蟋蟀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昆虫,属于直翅目蟋蟀科,以其鸣叫而闻名。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并通过摩擦前翅发出“唧唧”声,这种声音被一些文化视为秋天或夜晚的象征。

详细解释:

  • 外形特征蟋蟀的身体细长,体色多为褐色或绿色,前后足都较为粗壮,适于跳跃。
  • 生活习性蟋蟀主要生活在草地、田野等环境中,喜欢湿润且温暖的地方。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在洞穴中过冬,并以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为食。
  •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唧唧复唧唧”(《木兰诗》中的诗句)表达了一种忧愁或思乡之情;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蟋蟀的鸣叫声有时被用作时间流逝、孤独或夜晚到来的象征。

造句示例:

  1. 夜晚的风声和远处传来的蟋蟀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凉意的画面。
  2. 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时,偶尔能听到几声清脆的蟋蟀鸣叫,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趣。
  3. 小时候妈妈经常哼唱着“唧唧复唧唧”,讲关于木兰的故事,那时候每到夏天总盼着能多听听夜里的蟋蟀叫声。
  4. 那个秋天,他独自一人走在乡间小路上,四周寂静无声,只有远处传来的蟋蟀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5. 诗人通过描述月光下蟋蟀的鸣叫和落叶在风中的沙沙声,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分词解释

1 〔~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长,善于跳跃。雄性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对农作物有害。亦称“促织”、“趋织”;俗称“蛐蛐儿”。

shuài

1 〔蟋~〕见“ 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