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窃的拼音、解释、组词

草窃的简介:

cǎo qiè
1.掠夺;盗窃。 2.草寇。 3.犹窃据。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草野窃盗。《书经.微子》:「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儒林外史》第一回:「方国珍据了浙江,张士诚据了苏州,陈友谅据了湖广,都是些草窃的英雄。」

草窃》一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指的是小规模、不正规或非正式的抢劫行为。这个词往往带有贬义,用来形容一些低级或轻微的犯罪活动。现代汉语中,“草窃”多用于历史和文学语境中描述古代社会中的小偷、贼寇等角色。

详细解释:

  • 含义:主要指规模较小、性质较为轻微的抢劫行为。
  • 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献帝纪·建宁元年》:“使司隶校尉王敏率兵讨击草窃。”这里指的是对小规模犯罪活动的打击行动。
  • 用法和情感色彩: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不正规或非正式的犯罪行为,带有贬义。

造句:

  1. 历史上的“草窃”事件往往发生在社会动荡时期,反映了民众生活困苦和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2. 在古代小说中,常常有描述英雄人物如何惩治“草窃”的情节,体现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3. 研究者在分析古代文献时指出,“草窃”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是社会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4. 诗人借“草窃”事件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腐败和治安混乱的不满情绪。
  5. 学者认为,“草窃”的频繁出现可能是底层民众对于现有秩序不满的表现之一。

请注意,这些造句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语而虚构的例子。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具体语境谨慎选用“草窃”一词,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含义和用法限制。

分词解释

cǎo

1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2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3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4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5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6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7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qiè

1 偷盗:偷~。~取。2 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夺。3 私自,暗中:~笑。~听。4 谦辞,指自己:~谓。~以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