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的拼音、解释、组词

始作俑者的简介:

shǐ zuò yǒng zhě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俑,古代用来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指最初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孔子认为虽然用假人陪葬,在意念上实在仍与用真人陪葬无异,所以指责最初发明俑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绝子绝孙。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后用「始作俑者」比喻首创恶例的人。

2.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1>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2>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3>曰:『始作俑4>者,其无后5>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6>饥而死也?」 〔注解〕 (1) 恶:音ㄨˋ,憎恨、讨厌。 (2) 恶:音ㄨ,如何、怎么。 (3) 仲尼: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 (4) 俑:音ㄩㄥˇ,古代用来殉葬的人偶,通常为木制或泥制。 (5) 无后:没有后嗣。 (6) 斯民:这些人民。斯,这。

3. 「始作俑者」的「俑」,指的是古代用来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则是指发明以俑陪葬的人。在殷周时期,贵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后往往会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时的秦武公,死时陪葬者多达六十余人,秦穆公死时陪葬者更多达百余人。后来,以活人殉葬的风俗逐渐被废除,改以木制或土制人偶取而代之,即所谓的「俑葬」。孔子对于这样的习俗极为厌恶,他认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实与用真人陪葬没有差别,都是非常残忍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指责最初那个发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绝子绝孙。后来孟子向梁惠王谈为政之道时曾引用孔子的这句话,他说:「大王您自己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人民却面有饥色,饿倒路旁,这跟带领野兽吃人有何不同?野兽相食,人民尚且觉得厌恶,为民父母者却率兽食人,这样如何为民父母呢?对于以俑陪葬这样的行为,孔子都因俑太过于像人而加以严厉指责,更何况您是真让人民活活饿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个发明以俑陪葬的人,后来「始作俑者 」则被用来比喻首创恶例的人。如清人张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贞毅先生传》引魏禧语:「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胜道哉!」意思是说,「廷杖」、「立枷」这样的刑罚,即使是秦代都没有,发明这种残忍刑罚的人,真是罪大恶极啊!

1. 最初制作人俑来陪葬的人。后比喻首创恶例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例】秦始皇是焚书的始作俑者。

1. 最初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实与用真人陪葬无异,所以指责最初发明俑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绝子绝孙。后世用以比喻首创恶例的人。《镜花缘》第七九回:「当日不知那个始作俑者,忽然用个『托』字,初学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实实可恨!」

始作俑者》这个成语主要用来比喻首先做某件不好的事情的人,引申为开创恶劣先例之人。"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陶制或木制的人物模型。"始作俑者"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为:“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且夫天下之云集响应,官家之所临者,莫不从服,今由与求也相其君,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待商略之来;曾是以为无有哉?众而不得下咽也。且尔言何战之日则可矣!今日求合者何暇及此?”虽然直接出处并非“始作俑者”,但其中蕴含了类似的意思。

详细解释

这个成语用在批评某人或某个团体,他们是某种不良行为的最初倡导者或者推行者。这里,“俑”作为古代陪葬品的形象,被引申为负面的行为或做法的象征。“始作俑者”强调这种人的开创性和不可原谅性,暗示这样的行动一旦开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后果。

造句

  1. 这个公司最初推出了这种不道德的竞争手段,真是一个“始作俑者”。
  2. 他一直支持这种不公平的政策,现在看来他真的是一位“始作俑者”,为后续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3. 那些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垃圾的人可以称为“始作俑者”,因为他们破坏了环境整洁。
  4. 这个广告策略虽然看起来新颖有趣,但如果大家都效仿,它可能会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营销趋势,因此最初的发起人是“始作俑者”之一。
  5. 他作为新任CEO,推行了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这种做法可真是个“始作俑者”,给整个团队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分词解释

shǐ

1 起头,最初,与“终”相对:开~。~终。~祖。~创。周而复~。2 才,刚才:方~。~悟(才觉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干。

zuò

1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2 从事,做工:工~。~息。~业。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5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6 创造:创~。写~。~曲。~者。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8 同“做”。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10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死。

zhě

1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2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3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