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牢的拼音、解释、组词
太牢的简介:
tài láo
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具太牢以为膳。
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具太牢以为膳。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祭祀天地,以牛、羊、猪三牲具备为太牢,以示尊崇之意。汉.王充《论衡.自纪》:「且礼有所不待,事有所不须。断决知辜,不必皋陶;调和葵韭,不俟狄牙;闾巷之乐,不用韶武;里母之祀,不待太牢。」《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
2. 牛的别名。《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
《太牢》在古代是指祭祀时使用的最大规格的一种祭礼,它源自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这里所说的“太牢”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牲畜种类或数量,而是与祭祀相关的用词,“牢”泛指供祭祀之用的牲畜。“太牢”通常指的是在祭祀中使用了牛、猪两种牲畜的情况,这表明了祭祀活动规模较大、等级较高。
详细解释
- 意义:太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礼之一。它用于祭天、地、社稷等重要场合,强调了对天地的崇敬之心。
- 牲畜选择:太牢中的“牛”代表了对大地的敬畏,“猪”则象征着对民众的关怀与祝福。这样的组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造句
- 古代帝王每逢重大庆典,都会举行太牢之礼以示敬天之心。
- 太牢祭典自古以来就是彰显国家实力和文化传统的仪式之一。
- 虽然现代社会已不再实行传统祭祀方式,但太牢这一概念依然被用来形容盛大隆重的活动。
- 在这次庙会上,商家们纷纷展示了他们精心准备的商品,场面堪比古代举行的太牢祭典。
-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在特定场合会举行如太牢这样的仪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