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的拼音、解释、组词

土司的简介:

tǔ sī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西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按等级以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吏部,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兵部。明清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解放后土司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元、明、清三代,在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置的官职。由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充任并世袭。【例】清朝雍正皇帝实施改土归流后,两湖土司大致绝迹。

2. 烤过的面包片。亦指长条形可以切片的面包。§英toast【例】土司夹火腿 △吐司

1. 职官名。元、明以来,在西北、西南等蛮苗地区设置由少数民族的首领充任世袭的官职。《明史.卷七二.职官志》:「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

2. 一种面包。参见「吐司」条。

土司》的详细解释

土司”一词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行政制度,尤其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它最初是指由中央政府任命或认可的地方首领,这些地方首领负责管理特定区域内的居民和土地事务。

历史背景: - 在元朝之后的明清时期,“土司”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被广泛采用。 - 土司通常来自当地土著民族中的贵族家族,他们在当地的权力较大,但需要向中央政府交纳贡赋,并服从中央王朝的统治。 - 1954年,中国政府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土司制度,实行了人民政权。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土司”更多地用于描述历史上某一时期存在的地方领主或贵族头衔,或者用于文学作品中,反映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 有时也会用来形容具有领导地位的地方人士或团体,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如“土司老板”。

造句

  1. 在古代云南地区,“土司”是管理当地居民与土地事务的重要职位。
  2. 明朝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采取了委任“土司”的策略。
  3. 这个村落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土司”掌管多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4. 作家笔下的《土司王朝》,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历史悠久的时代背景中。
  5. 文化研究者在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时,常常提到“土司”的存在及其影响。

分词解释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