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的拼音、解释、组词

钓鱼台的简介:

diào yú tái/tāi
1.水边之台。因可供人垂钓﹐故称。 2.北京著名亭台苑囿之一。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泛指水边可钓鱼的高台。【例】钓鱼台上齐集了闻风前来的钓客。

2. 位于台湾东北的群鸟,距基隆102海里,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属宜兰县,分为钓鱼台本岛、黄尾屿、赤尾屿三部分。目前群岛的主权属日本,但根据明代陈侃的使琉球录,郭汝霖的重编使琉球录,胡宗宪的筹海图编,以及日本林子平的三国通览图说等文献证明,此群岛确属我国领土。【例】钓鱼台列屿附近水产丰富,渔业活动很盛。

1. 泛指水边可钓鱼的高台。元.张可久〈殿前欢.钓鱼台曲〉:「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

2. 群岛名。位于台湾东北,距基隆一百零二海里,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属宜兰县,分为钓鱼台本岛、黄尾屿、赤尾屿三部分。虽日本主张拥有群岛主权,但根据明代陈侃的《使琉球录》,郭汝霖的《重编使琉球录》,胡宗宪的《筹海图编》,以及日本林子平的《三国通览图说》等文献,此岛应属台湾附属岛屿。

钓鱼台》一词主要与历史和地名相关,其含义较为具体。钓鱼台原本是指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的一组园林建筑群,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关联,比如周恩来总理经常在此进行外交活动。

详细解释:

  1. 地理意义钓鱼台指的是北京西郊的钓鱼台国宾馆及其周围的公园绿地。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清幽,是中外来宾来访的重要场所。

  2. 历史意义钓鱼台不仅是一个园林,它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尤其是自1950年代起成为周恩来总理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3. 象征性意义:在某种意义上,“钓鱼台”也象征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外交风范。它是对外展示中国礼仪、文化与友好态度的一个重要窗口。

造句举例:

  1. 为了确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们特意选择了钓鱼台国宾馆作为会场。
  2. 钓鱼台的园林景观设计巧妙,四季风景各异,引人入胜。
  3. 周恩来总理曾在钓鱼台多次接待外国元首和重要访客。
  4. 每逢节假日,钓鱼台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5. 钓鱼台进行的许多外交会谈都对中囯国际地位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词解释

diào

1 用饵诱鱼上钩:~鱼。~饵。垂~。~具。2 施用手段取得:沽名~誉。

1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虾。~虫。~网。~跃。~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雁(书信,信息)。~米乡。~尾纹。~目混珠。~质龙文(喻虚有其表)。2 姓。

tái,tā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楼阁。2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窗~。灯~。3 量词:一~戏。4 台湾省的简称:~胞。~币。5 姓。6 桌子、案子:写字~。7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8 〔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9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鉴。~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