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丞的拼音、解释、组词
府丞的简介:
fǔ chéng
1.太守的属官。 2.汉代西域各国王室的行政首长。 3.明代顺天﹑应天二府,清代顺天﹑奉天二府皆置府丞,为府尹副职。又明代詹事府﹑清代宗人府等亦有府丞。
1.太守的属官。 2.汉代西域各国王室的行政首长。 3.明代顺天﹑应天二府,清代顺天﹑奉天二府皆置府丞,为府尹副职。又明代詹事府﹑清代宗人府等亦有府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1)太守的属官。《后汉书.卷三一.羊续传》:「续为南阳太守。……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2)清代宗人府设置的官员,掌本府汉文典籍。《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志一》:「宗人府,……府丞掌校汉文册籍。」
《府丞》的详细解释
府丞,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种。它是指在“府”这一级别的行政机构中担任副职或辅助管理工作的官员。“府”一般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其规模、职能都有所差异。
在中国封建社会,府级机构的设置是根据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发展需要而变化的。府丞通常直接协助知府(即府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政务管理工作。职责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地方的民政事务、财政收支、司法审判等,并在一些情况下参与军事、教育及其他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府丞一般为正五品或从五品官员,属于文官系统内较高的职位之一。
造句
- 历史小说《大明风华》中写到: “随着知府出巡,府丞小李便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确保地方秩序井然。”
- 在古代戏剧作品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今日乃府事繁忙之时,府丞大人务必勤勉,不可稍懈。”
- 某篇关于中国古代官员的文章中提到: “府丞作为知府的得力助手,在处理地方事务上功不可没。”
- 在《三国演义》的情节描述中,有这样的对话:“子龙,这封文书须尽快送达府丞大人手中,请你立刻送去。”
- 某次历史讲座中提到: “在宋代的地方管理机构中,府丞的设立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与治理水平。”
以上句子通过不同情境展示了“府丞”这一角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职能特点。
分词解释
府
fǔ
1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库。天~。2 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邸。~第。王~。~上。3 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开封~。~尹。~治。~试。首~。4 国家行政机关:政~。官~。5 古同“腑”,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