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文质的拼音、解释、组词

彬彬文质的简介:

bīn bīn wén zhì
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文质彬彬」。见「文质彬彬」条。

2. 此处所列为「文质彬彬」之典源,提供参考。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1>,文胜质则史2>。文质彬彬3>,然后君子。」 〔注解〕 (1) 质胜文则野:实质胜过文采,就显得鄙略。 (2) 文胜质则史:文采胜过实质,就显得虚华。 (3) 彬彬:不同事物配合适当的样子。

3. 此处所列为「文质彬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并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世尊为「至圣先师」。《论语》一书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互相问答的话,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内在的实质胜过了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质朴;而文采胜过实质的话,就会因为文辞过于繁杂而显得虚华。只有在端庄的外表礼仪和崇高的内心修养配合协调,才能达到表里一致,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后来「文质彬彬」被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或形容文章内容与辞采并茂。

1. 文采与质朴均备。后用以形容举止文雅有礼。参见「文质彬彬」条。《群音类选.官腔类.卷七.绣襦记.催子赴试》:「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词语“彬彬文质”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仪表和气质既端庄又文雅。这个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彬彬”形容举止、态度等端庄有礼,“文质”则强调外表与内在的和谐统一。

详细解释

  • “彬彬”:出自《诗经·大雅·假乐》,原意指鸟儿羽毛整齐漂亮的样子,后来引申为人的仪容举止端正、优雅。
  • “文质”:“文”在这里指的是文化、修养,“质”则指人内在的本质。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外在表现与内在素质相统一的状态。

造句

  1. 他是个彬彬文质的人,无论是穿着还是谈吐都显得十分得体。
  2. 李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为人彬彬有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3. 在学术研讨会上,这位学者的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表达清晰、彬彬有礼。
  4. 作为一名公务人员,王主任总是能够做到举止文质彬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这次评选活动中,参赛者们都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彬彬文质的风貌。

这些造句旨在通过不同的语境展现“彬彬文质”这一成语的应用范围及其丰富的内涵。

分词解释

bīn

1 〔~~〕形容文雅,如“~~有礼”。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zhì

1 本体,本性:物~。流~(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言(实言)。沙~。本~。~点。品~。性~。素~。资~。2 朴素,单纯:~朴。~直。3 问明,辨别,责问:~疑。~问。~询。对~。4 抵押或抵押品:人~。5 同“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