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京的拼音、解释、组词

陪京的简介:

péi jīng
1.背向洛阳。陪﹐通"倍"。 2.即陪都。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首都以外,另建的第二国都。《文选.张衡.南都赋》:「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也称为「陪都」。

《陪京》这个词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中有着特殊含义,主要指的是作为陪都或者副都的城市。它是相对于正式的首都而言的。在中国历史上,陪京通常是指那些因为军事、文化、历史或者其他重要原因,在某个时期被临时确立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之一的城市。

详细解释

  • 定义:陪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建制概念,指与京城(即正式的都城)相配,具有重要战略或文化意义的地方。
  • 作用:作为首都的辅助,陪京往往用于军事防御、政治稳定或是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开展。

造句

  1. 在明朝时期,南京曾被确立为陪京,在某些特殊时期与北京共同承担着统治国家的重要任务。
  2. 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城市如洛阳、开封等也曾作为陪京使用,反映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地位。
  3. 隋朝时,为了加强对于南方的控制,将洛阳定为陪京都城,使其成为连接南北的政治中心之一。
  4. 在清朝初期,由于北京尚未完全恢复旧都的地位,沈阳曾一度被视作陪京,象征着清王朝对东北地区的重视与治理。
  5. 唐朝时期,长安作为正统的首都,而洛阳则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影响力被设定为陪京,两者共同构成了唐代的政治格局。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陪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应用情况,也体现了它在中国古代政治地理布局中的重要角色。

分词解释

péi

1 跟随在一起,在旁边做伴:~伴。~同。~客。~葬。~嫁。失~。2 从旁协助,辅佐:~臣。~审。3 增加的,非主要的:~衬。~都。4 古同“赔”,偿还。

jīng

1 国都(现特指中国首都北京):~城。~都。~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剧。~师(首都的旧称)。~绣。~菜。2 大。3 古代数名,指一千万,亦指一亿兆。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族。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