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垛子的简介:

duǒ/duò zǐ
墙上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门~ㄧ城~。另见duò·zi。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城墙上突出的部分。如:「城垛子」。元.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第一折:「薛仁贵那箭,把金钱眼里吉丁的牢关住,张士贵拽满了弦鸣箭出,那箭离垛子有三十步。」

《垛子》这个词在古代军事建筑中指一种特殊的防御设施,多用以加固城墙或城楼。它通常设在城墙顶部,呈长方形结构,上面铺设木板或其他材料作为士兵可以站立和射击的地方,主要用于防守。垛子的高度、宽度以及构造方式不同,根据需要会有不同的设计。

详细解释:

  • 功能:主要作用是为士兵提供一个较高的观察和射击平台。
  • 构成:通常包括墙垛(即墙体上突出的部分)和望孔或射击口等。
  • 用途:在古代战争中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帮助守军抵御敌人的进攻。

造句:

  1. 在古代城池的四周,分布着许多坚固的垛子,它们是守护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
  2. 垛子上装有铁炮和弓箭手,在城墙内侧还设有一个瞭望台,可以有效防御敌人。
  3. 随着战争技术的进步,很多古老的垛子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但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依然被保存下来。
  4. 为了加强城防,工匠们在城墙顶部修建了密集的垛子,每个垛子之间都留有空隙以便士兵换位或躲避敌人的攻击。
  5.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这种传统的防御工事,但许多古城仍然保留着它们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些例子展示了《垛子》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duǒ,duò

1 墙或某些建筑物突出的部分,有支撑或掩蔽作用:~子。~堞(城墙上凹凸状矮墙,即“女儿墙”)。城~。2 土筑的箭靶子:箭~。射~。中(zhòng )~。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