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拼音、解释、组词

蒙古包的简介:

měng gǔ bāo
也称“毡包”。中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牧民的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牧区。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顶有圆形天窗。我国古代文献称穹庐或毡帐。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蒙古人逐水草而居时,所住的半圆形帐幕。高、深各约丈余,周围用柽柳做架柱,外用牛皮或厚毡包覆,门低而阔,垂以厚帘,顶圆呈穹庐状,拆建或携带极为方便。【例】蒙古包是为了便利迁徙而发展出来的住屋。 △毡包 ◎

1. 蒙古人逐水草而居时,所住的拆建两便的半圆形帐幕。高、深各约丈余,周围用柽柳做架柱,外用牛皮或厚毡包覆,门低而阔,垂以厚帘,顶圆呈穹庐状,携带极为方便。也称为「毡包」。

《蒙古包》是指一种传统上由蒙古族人民使用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它是一种以羊毛毡或帆布为材料搭建而成的圆形帐篷。这种结构简单但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和智慧。蒙古包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保暖隔热的功能需求,还兼顾了通风透气以及快速搭建与拆卸的特点。

详细解释

  1. 构造:蒙古包由中心支撑柱(哈那)和围绕中心的围毡组成。围毡通常是由羊毛或其他材料制成,能够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开合度。
  2. 使用场合:主要用于游牧民族的居住、临时搭建场地等用途。在现代社会中,它也常被用作旅游景点中的体验项目或是传统活动的展示场所。
  3. 文化意义: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造句

  1. 来到草原上,最吸引人的是那些随风摇曳的蒙古包,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温馨。
  2. 蒙古包内虽然简朴,但布局合理,不仅冬暖夏凉,还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3. 每逢盛大节日时,草原上的蒙古包就会变得异常热闹,人们会在此聚会庆祝。
  4. 作为旅游项目的一部分,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住在蒙古包中的感觉,了解并感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5.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和朋友们围坐在蒙古包内品尝着奶茶和奶酪,聊起了各自的梦想与未来。

分词解释

mēng,méng,měng

1 欺骗:~骗。~哄。~事。欺上~下。2 昏迷,眼发黑:~头转向。3 胡乱猜测:瞎~。

1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代。~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典。~风。~训。~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朴;c.古老的道路)。2 古体诗的简称:五~(五言古诗)。七~(七言古诗)。3 姓。

bāo

1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装。~饺子。2 包好了的东西:邮~。背(bèi )~。3 装东西的袋:书~。皮~。4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括。~举(总括)。~容。~涵。~罗万象。无所不~。5 总揽,负全责:~销。~揽。6 保证:~赔。~在我身上。7 约定的,专用的:~饭。~工。8 围:~围。~剿。9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子。糖~儿。10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