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毒的简介:

sān dú/dài
1.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谓贪爱、瞋恚、愚痴三种心态上的缺点。南朝梁.萧衍〈游钟山大爱敬寺〉:「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烧然。」

三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主要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三毒”指的是贪欲(财色名利等)、嗔恨(愤怒、仇恨)和无明(无知或愚昧)。它们被认为是人类不善行为和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佛教教义中被视为需要消除的负面情绪。

详细解释:

  • 贪欲:指对物质世界的过度追求,包括对财富、地位、名声等的过分渴望。
  • 嗔恨:指的是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这种情绪不仅有害自己的心性健康,还可能导致人际冲突和社会矛盾。
  • 无明:在佛教中意为无知或误解,是指缺乏正确理解佛法,导致误入歧途。

造句:

  1. 他总是沉迷于赌博,被贪婪所困,三毒中的贪欲让他无法自拔。
  2. 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期,人们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嗔恨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3. 她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偏见,无明是她需要克服的重要障碍。
  4. 他常常提醒自己要放下贪婪、愤怒和愚昧,从而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5. 参加这场禅修活动后,他深刻体会到通过冥想可以减少自身的贪嗔痴,逐步清除三毒

这些例子展示了“三毒”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dú,dài

1 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气。~性。~饵。~药。~蛇。吸~。贩~。2 害,伤害:~害。~化。~杀。莫予~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3 凶狠,猛烈:~辣。~计。~刑。狠~。恶~。4 恨,以为苦:令人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