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的拼音、解释、组词

上国的简介:

shàng/shǎng guó
①春秋时对齐、晋等中原诸侯国的称呼,相对于吴、楚诸国而言:上征上国|抗衡上国。②诸侯对帝室的称呼:戮力上国,流惠下民。③指京师;国都:忆上国之绮树|游览上国风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南方吴、楚诸国对中原诸侯国的称呼。《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

2. 外藩对朝廷或附庸国对宗主国的称呼。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元史.卷二○九.外夷列传二.安南》:「乞念臣自降附上国,十有余年,虽奉三年一贡,然迭遣使臣,疲于往来,未尝一日休息。」

3. 京师。《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唐纪四二.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红楼梦》第四回:「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4. 国都的西边。因位上游而得名。《左传.昭公十四年》:「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且抚其民。」晋.杜预.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上国》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通常指的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理想化的、文化发达的地方,有时也用于自谦之辞,指代自己所在的国家在别国眼中是文明之地。

【详细解释】: - 上国: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左传·昭公十年》:“上国者有地数百里,其民衣帛食肉。”后来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频繁出现。它不仅指物质层面的繁荣国家或地区,更多时候象征着文化、道德上的高度发展和文明礼仪之邦。

【例句】: 1. 他向往着上国的文化氛围,在那里可以听到琴棋书画的美妙声音。 2. 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常有“我辈生于上国,理当以德立身”的感慨。 3. 那里的人民服饰华丽、举止优雅,自称为上国之地。 4. 为了能够领略上国的文化精髓,他毅然决定远游学习。 5. 上国的教育体制完善,人才辈出,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向往的地方。

这些例句展示了《上国》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和含义。

分词解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