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的拼音、解释、组词
度牒的简介:
dù/duó dié
旧时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的证明身分的文书。也叫戒牒。
旧时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的证明身分的文书。也叫戒牒。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官府发给合法出家人的证明文件。源于唐代,沿用到清代。上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僧尼以此牒为身分凭证,可免徭役。也称为「戒牒」。
《度牒》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证明出家人的宗教身份和享受某些特权的官方凭证。在宋代以前,度牒主要被用作僧人或尼姑获得正式出家人资格以及免除赋税、徭役等特权的证明文书。而到了宋代以后,由于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度牒逐渐演变成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其价值甚至超过许多田产。下面是对《度牒》的具体解释及五个造句。
解释
- 定义:度牒是古代中国官府颁发给和尚、尼姑的一种证明文书。
- 用途:它不仅代表了持有者的宗教身份,还赋予了减免赋税和徭役的特权。在某些时期,它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交易商品进行买卖。
- 历史背景:起源于唐朝,发展至宋朝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造句
- 在宋代,许多富商为了避税或图谋寺庙的土地、资源,争相购买度牒,这使得度牒的价格水涨船高。
- 宋代的《太平广记》中记载,有位官吏因妻子病重而购买了度牒,希望能以此得到佛祖的保佑。
- 元朝末年战乱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一些有钱人家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的身份和权益,不惜高价购买度牒。
- 明初朱元璋为了整顿佛教界,并减少国家支出,曾采取措施禁止买卖度牒。
- 清代学者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提到:度牒作为一种特权,成为了当时社会阶层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到,《度牒》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复杂地位与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宗教文化的演变,也展示了封建时期政府财政管理及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分词解释
度
dù,duó
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8 能容受的量:气~。9 考虑,打算:置之~外。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11 量词,次:一~。再~。12 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剃发出家)。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