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的拼音、解释、组词

因明的简介:

yīn míng
1.亦称"因明论"。 2.古代印度五明之一。音译为醯都费陀,意译为因明。"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义为学术。因明即关于逻辑推理的学说,随佛教传入中国。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逻辑学,也包含部分认识论的内容。源于印度的辩论术,后来成为佛教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世纪末形成印度学术研究重点之一,至七世纪法称达到顶点。从形式上和现代逻辑比较,因明有先立结论,再溯求理由的特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我复何颜之有乎!」

《因明》,这个词源于古印度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的是婆罗门教和佛教哲学中的一种推理方法或逻辑体系。在汉译佛经中,“因明”一词被用来指代对于“因明学”的翻译,在中国主要由法称(约公元7世纪)所发展的这一逻辑学说。

因明的基本概念

  • :指的是原因、理由,可以理解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前提条件。
  • :指的是证明、论证。因此,“因明”在广义上就是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推理方法。

《因明》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体系构建: 因明学是一种系统性的逻辑理论,它探讨了命题的成立条件以及如何从已知的事实推导出新的结论。
  2. 三支论式:在因明学中,任何论证都可以简化为“立宗”(论题)、“喻”(证据或例证)和“合”(连接两者的桥梁),即以一个假设的前提为基础,通过比较相似情况来验证这个前提是否正确。
  3. 逻辑分析:因明学强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分析命题、判断真假,并且在论证中注重因果关系及其合理性。

造句

  1. 在学术研究中,运用《因明》的理论可以更加系统地构建和验证论点。
  2. 虽然佛教的《因明》学说源自古印度,但它同样适用于现代逻辑分析领域。
  3. 学习《因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合理性。
  4. 通过学习《因明》,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因果关系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性。
  5. 在辩论中采用《因明》的论证技巧,可以使论点更加有力和清晰。

以上是对“因明”这一概念的解释及五个造句示例。需要注意的是,“因明”在中国主要被作为一种哲学逻辑理论来讨论,并且与古印度传统的逻辑体系有着密切联系。

分词解释

yīn

1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素。~果。病~。2 理由:~为(wèi)。~而。3 依,顺着,沿袭:~此。~之。~循(a.沿袭;b.迟延拖拉)。~噎废食。陈陈相~。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