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的拼音、解释、组词
鞭春的简介:
biān chūn
1.旧俗,州县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也称"打春"。
1.旧俗,州县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也称"打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鞭牛」、「打春」。
《鞭春》,这个词语在古代中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习俗。它主要指的是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一月或二月初)当天的一种传统庆祝活动,通过敲打带有耕牛形象的塑像来祈求新的一年农业丰收、五谷丰登。这种活动在宋代时尤为流行,并且被认为是驱邪避凶、送旧迎新的重要仪式之一。
详细解释:
- 鞭春的历史背景: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立春这一天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农耕开始的时刻。通过“鞭春”的习俗,人们表达对大自然复苏和农作物生长的喜悦与期盼。
- 活动内容:在立春日,通常会在城镇或乡村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参与者会手持彩鞭,轮流敲打雕刻有牛头像或其他象征吉祥图案的大木偶(称为“春牛”),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象征意义:在传统观念中,牛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通过“鞭春”的方式,不仅表达了对农耕文明的尊重与敬意,也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得到牛般的勤奋与力量。
造句示例:
- 古代文人墨客往往会在立春之时写下赞美“鞭春”习俗的诗句,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春日》中有:“鞭春泥融雪半消,草色遥看近却无。”
- 在古代的节日庆典上,“鞭春”的仪式不仅仅是农民祈福的象征,也是城市居民表达对新一年美好期望的方式之一。
- 为了传承这一传统习俗,许多地方会在春节期间举办“鞭春”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中。
- “鞭春”活动中,人们认为通过敲打“春牛”,可以将好运和祝福传递给每一个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带来更多的幸运与成功。
- 尽管现代社会中“鞭春”的传统习俗逐渐淡化,但在某些地区依然保持着这种庆祝活动,并且它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文化的重要纽带之一。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