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的拼音、解释、组词
通论的简介:
tōng/tòng lùn/lún
1.通达的议论。 2.贯通诸说的言论。多用于书名。
1.通达的议论。 2.贯通诸说的言论。多用于书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通达的议论。《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讲圣哲之通论兮,心愊忆而纷纭。」《旧唐书.卷二六.礼仪志六》:「当春秋二百年间,鲁凡城二十四邑,唯郿一邑称筑,其二十三邑,岂皆有宗庙先君之主乎?执此为建主之端,又非通论。」
2. 贯通诸经的议论。如《五经通论》。《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春秋合三传通论》十卷:潘叔度注。」《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五经》义微,诸家异见,以所是者为正,所否者为邪,此一偏之大失也。顷者指苏轼为邪学,而加禁甚切;今已弛其禁,许采其长,实为通论。」
3. 某一学科概论性的论述。如《词学通论》。
《通论》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通常指的是对某一领域或学科进行广泛、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后形成的理论体系或著作。它往往涵盖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解和视角。
详细解释:
- “通”:意味着广泛的、普遍的了解或者精通。
- “论”:指理论分析或论述,强调的是通过系统化的研究来提出观点和结论。
结合两者的含义,“《通论》”可以理解为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且全面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具有全局视角的著作。它要求作者不仅具备对该领域的深刻理解和专业知识,还能够将不同方面、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或观点体系。
造句:
- 这位学者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通论》,全面介绍了从夏商周直到明清时期的各个朝代。
- 在经济领域,她出版了《经济学通论》,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 那位哲学家撰写了一部《哲学通论》, 涵盖了伦理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等多个分支学科。
- 他研究了《生物医学通论》,将生理学、病理学与药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分析。
- 她编写的《心理学通论》不仅介绍了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还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心理特征。
分词解释
通
tōng
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2 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3 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4 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5 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论
lùn,lún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4 看待:一概而~。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6 按照:~件。~资排辈。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