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衰的拼音、解释、组词
斩衰的简介:
zhǎn shuāi/cuī
1.亦作"斩缞"。 2.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服制三年。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均服斩衰。先秦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亦服斩衰。
1.亦作"斩缞"。 2.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服制三年。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妾为夫﹐均服斩衰。先秦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亦服斩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五种丧服之一。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缝边缘,服制三年。凡是儿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嫡长孙为祖父母及妻为夫,皆穿此服。《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嗣源乃服斩衰,于柩前即皇帝位,百官缟素。」
《斩衰》是古代中国丧服制度中的一种,属于五服之一。它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表达对直系祖先(如父母、祖父母等)去世时的哀痛之情和相应的礼节要求。
“斩衰”的名称来源于这种丧服制作的特殊工艺。传统的做法是直接用未经熟制的粗麻布制成衣服,并且不需要缝边,因为边缘会自然地撕裂或剪断,因此称为“斩衰”,意味着在哀悼过程中,连衣物也受到损伤,以此象征悲痛之情。
《礼记·丧服四物》中详细记载了这种丧服的具体做法和穿着时间。根据规定,穿斩衰的期限为三年,在此期间,逝者家属应完全停止所有社交活动,专注于哀悼,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尊敬。
以下是五个使用“斩衰”的造句:
- 古代中国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于失去父母的孩子来说,“斩衰”是他们必须遵守的孝道。
- 虽然现在人们不再穿传统丧服,但“斩衰”所代表的情感和对逝者的尊重依然是我们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遵循“斩衰”礼制的故事,它体现了古人对于死亡与哀悼的态度。
-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按照传统方式穿戴“斩衰”,但它仍然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提醒着人们要尊重生命、珍视亲情。
- “斩衰”的规定在今天可能显得有些过时,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家庭成员之间深厚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