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转心回的拼音、解释、组词

意转心回的简介:

yì zhuǎn xīn huí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回心转意」。见「回心转意」条。

2. 此处所列为「回心转意」之典源,提供参考。 《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朱子.训门人五》魏元寿问《大学》。先生因云:「今学者不会看文章,多是先立私意,自主张己说;只借圣人言语做起头,便自把己意接说将去。病痛专在这上,不可不戒。」又云:「近有一学者来,欲说『皇极』。某令他说看,都不相近,只做一个『大中』字说了,便更无可说处。不知自孔孟以后千数百年间,读书底1>更不仔细把圣人言语略思量2>看是如何。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把圣贤思量,不知是在天地间做甚么也!」 〔注解〕 (1) 底:音˙ㄉㄜ,同「的」。「读书底」即「读书的」。 (2) 思量:衡量、考虑。

3. 此处所列为「回心转意」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朱熹为宋代大儒,门下学生很多,他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讨论,多被收录在《朱子语类》一书里。〈训门人〉一章所录为朱子对门人的训示,其中记载了一段他对魏元寿问《大学》的应答。朱子藉著这个机会,对当时的学者批判一番,他说道:当今学者的通病在于「先立私意」、「主张己说」,他们引用圣人言论,不过是借以接续自己的学说,而非真正汲取圣人话中真义。朱熹又说:人在一天里,内心的私心意念可说是不曾中断,但这些学者在百念之中,却不曾放弃成见,也不曾改变自己的主观态度,然后把圣人话语再仔细斟酌思量,以揣摩圣人所欲传达的道理。朱熹话中,批评当时学者「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把圣贤思量」,是批评他们虽然读圣贤书,却不知应该改变自己原有态度,扭转既有主观,真心实义地回头思考圣人话语,以做出正确的理解。后来「回心转意」演变为成语,用来指改变心意,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

1. 改变原来的心意和态度。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恁的般恶抢白,并不曾记心怀,拨得个意转心回。」明.徐复祚《投梭记》第一四出:「意转心回,除是快把降旗展。」也作「回心转意」、「心回意转」。

词语解释

意转心回

  • 释义:意转心回”是形容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发生变化,从原先的状态回到了一种更加平静、安详或积极的心态。这个词常常用来描述人们在经历了某种思想上的转变之后,心态变得更为乐观和积极。

  • 用法: 该词通常用于文学作品、诗歌或者日常口语中,表达内心世界变化的过程,特别适用于描绘情感的转折或灵魂深处的觉醒与回归。

造句

  1.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意转心回,决定放下过去的恩怨,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2. 在经历了那次失败后,她终于意转心回,认识到只有努力才能改变现状。
  3. 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闭上眼睛,在内心深处意转心回,寻找平静和安宁。
  4. 通过阅读那些励志书籍,他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迷茫到意转心回,重新找回了自信与希望。
  5. 她在旅行中经历了一番心灵之旅后,终于意转心回,决定放弃繁忙的生活回到家乡过简单而快乐的日子。

分词解释

1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2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4 料想,猜想:~料。~想。~外。

zhuǎn,zhuàn,zhuǎi

1 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2 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3 改换方向:~弯。向左~。4 改变位置:~移。5 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huí

1 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家。2 掉转:~首(回头看)。~顾。~眸。~暧。妙手~春。3 曲折,环绕,旋转:~旋。~肠。~廊(曲折回环的走廊)。4 答复,答报:~信。~话。~绝。5 量词,指事件的次数:两~事。6 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的一章:且听下~分解。7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族。~教(中国称伊斯兰教)。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