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妁之言的拼音、解释、组词
媒妁之言的简介:
méi shuò zhī yán
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双方之间作仲介的说词。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 媒人在男女间居中撮合的言语。【例】旧时婚姻多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 婚姻介绍人的说词。《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聊斋志异.卷二.红玉》:「妾与君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逾墙钻隙,何能白首?」
《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一个词汇,意思是通过媒人说合而达成的婚姻。其中,“媒”指为男女双方介绍对象的人;“妁”古代特指负责说合的媒人的男子。“媒妁之言”通常用来形容在传统社会中,父母或长辈安排子女婚姻的行为和意见。这个词也可以引申为非自主、由他人决定的事情。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家族内部的关系和社会地位往往决定了个人的婚姻选择。媒人作为桥梁,在家庭之间沟通,帮助双方了解对方的情况,并达成初步的意向。
- 文化意义:“媒妁之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强调家庭、长辈在子女婚姻中的主导作用。
造句
- 尽管父母坚持媒妁之言,但小李还是决定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
-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仍有一些人遵循媒妁之言的传统做法,但大多数年轻人更倾向于自己选择伴侣。
- 李明的父母在没有征求他的意见的情况下就按照媒妁之言给他选定了对象。
- 他们相信缘分和机缘巧合,所以当媒人介绍他们认识时,他们决定遵从媒妁之言,开始交往。
-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自由恋爱,但某些家庭仍然固守传统的“媒妁之言”。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到《媒妁之言》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及其所传达的意义。
分词解释
媒
méi
1 撮合男女婚事的人:~人。~妁(旧指婚姻介绍人)。~婆。2 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介。~体。触~。传~。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言
yán
1 讲,说:~说。~喻。~道。~欢。~情。~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论。~辞(亦作“言词”)。语~。~语。~简意赅。3 汉语的字:五~诗。七~绝句。洋洋万~。4 语助词,无义:~归于好。“~告师氏,~告~归”。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