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的拼音、解释、组词

花鼓的简介:

huā gǔ
一种民间舞蹈,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以边打小鼓边表演歌舞的民间戏曲。如凤阳花鼓、山东花鼓、山西花鼓等。各地表演型态不同,但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例】广场上他们俩轻快对舞,年轻女子敲著小锣,男子打著小鼓,边敲打,边歌舞,煞是好看。 △花鼓戏

1. 一种以边打小鼓边歌舞的方式演出的民间戏曲。如凤阳花鼓、山东花鼓、山西花鼓等。如:「花鼓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且各地表演型态均不同,但通常是男女二人表演。」也称为「花鼓戏」。

《花鼓》这个词在中文中通常用来指代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歌舞、表演和杂技等多种元素。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尤其在湖南、湖北等地非常流行。它的特点是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并且通过生动的舞蹈动作来讲述故事或表达情感。

详细解释

  • 起源与特点:花鼓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或者多人手持小鼓(花鼓),边敲打乐器边进行歌舞演出。
  • 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讲述历史故事的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品。表演形式活泼生动,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造句

  1. 每到春节,村里的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精彩的花鼓戏表演。
  2. 花鼓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形式,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3. 小王从小就对花鼓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多年,并在去年的戏曲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4. 在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中,湖南代表团将带来传统的花鼓戏演出,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5. 花鼓剧中的唱腔优美动听,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舞技,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花鼓”的具体含义和特点,也反映了它在文化交流、历史传承以及民间艺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分词解释

huā

1 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组成,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一般长得很美丽,有的有香味,凋谢后结成果实。2 供观赏的植物:~木。~草。~匠。~事(游春看花等事)。3 形状像花的东西:雪~。浪~。钢~。火~。棉~(棉的絮亦称花)。礼~(烟火)。挂~(指战斗中受伤)。4 用花装饰的:~圈(quān )。~篮。~灯。~车。5 具有条纹或图形的,不只一种颜色的:~样。~边。~~绿绿。印~。6 指“痘”:天~(一种急性传染病)。7 混杂的,不单纯的:~猫。~白头发。8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言巧语。9 表面好看,没有实效的:打~拳。~架子。10 模糊不清:头昏眼~。11 喻事业的精华:体育之~。12 喻女子:姊妹~。13 用掉:~钱。14 名目繁复的:~名册(人员名册)。15 犒赏的钱或物:~红。16 某些细嫩的东西:蚕~。鱼~。17 指妓女或与妓女有关的:~娘(妓女)。~魁。18 〔~甲〕指六十岁,如“年逾~~。”19 姓。

1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2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3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4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5 高起,凸出:~包。~胀。6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