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的拼音、解释、组词
一念之差的简介:
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个念头的差错。※语或出宋.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诗。
2. ※宋.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诗(据《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二》引)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云烝作雾楷,火灭噀雨巴。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我本三生1>人,畴昔2>一念差。前生或草圣3>,习气余惊蛇4>。儒臞谢赤松,佛缚惭丹霞。时时一篇出,扰扰四座哗。清诗得可惊,信美词多夸。回车入官府,治具随贫家。萍虀与豆粥,亦可成咄嗟。 〔注解〕 (1) 三生: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及来生。 (2) 畴昔:昔日、从前。畴,音ㄔㄡˊ。 (3) 草圣:指张旭。唐代吴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 (4) 惊蛇:形容所写草书,犹如惊蛇入草般灵动放纵。
3. 「一念」,是指心中的念头。「一念之差」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念头的差错。在宋朝苏轼的〈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诗中即可看到「一念差」的用法:「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前生或草圣,习气余惊蛇。」意思是说他三生都是人,因一念之差,未能得道。前辈子或许是张旭,所以书法还留点放纵的习气。后来「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指一个念头的差错。如宋.陆游〈丈人观〉诗:「我亦宿诵五千文,一念之差随世纷。」又如《警世通言.卷三五.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般会合,那些个男欢女爱,是偶然一念之差。」
1. 一个念头所造成的差错。【例】由于当初的一念之差,以致于今日身败名裂。
1. 一个念头的差错,导致严重后果。宋.陆游〈丈人观〉诗:「我亦宿诵五千文,一念之差随世纷。」《警世通言.卷三五.况太守断死孩儿》:「当初是我一念之差,堕在这光棍术中,今已悔之无及。」也作「一念之错」。
《一念之差》是一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因一时的疏忽、贪图小利或情绪冲动而做出错误决定的情况。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决策失误。
详细解释:
- 一念:指的是一个念头或者瞬间的想法。
- 之差:表示因为这个想法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上的差异,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 合起来的意思是,在某一刻、某一次思考过程中,由于某个短暂的想法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决定。
造句:
- 小明在投资前没有仔细考虑,只是因为一时的贪婪做了错误的投资决定,这完全是“一念之差”的结果。
- 老张在驾车时为了赶时间违规变道,险些发生事故,这次事件正是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导致的。
- 为了赚那一点小钱,李老板轻易地同意了合同中不利于公司的条款,这就是典型的“一念之差”。
- 夏天游泳时,小王没有遵守规定,选择了私自下水,并最终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遭遇危险。
- 王经理在谈判中为了迅速达成协议,放弃了原本合理的条件,这都是因为一时的急躁导致的一念之差。
这些例子展示了“一念之差”这一概念如何应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
分词解释
yī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niàn
1 惦记,常常想:惦~。怀~。~头(思想、想法)。悼~。~旧。~物。2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杂~。信~。3 说,读,诵读:~白(戏剧道白)。~叨。~经。~书。4 “廿”的大写。5 姓。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chà,chā,chāi,cī
1 错误:话说~了。2 不相当,不相合:~不多。3 缺欠:还~十元钱。4 不好,不够标准:~等。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