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余的简介:
sān yú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原为三国魏董遇教导学生充分用来读书的三个余暇时间:冬、夜、阴。典出《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后泛指闲暇时间。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序〉:「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
词语“三余”通常指的是三个可以用来学习和利用的时间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余”是指:天未明、人睡前、日落后(也就是白天)。这三个时间段被视为最适合学习和提高效率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相对安静且没有其他干扰。
详细解释:
“三余”这个词源自古代的《礼记·内则》:“其学不早而晚,则谓之‘三余’。”这里的“三余”,指的是天还没亮(即“明”的时候),人睡觉前以及日落之后的这段时间。这三个时间段被古人认为是学习和思考的最佳时刻,因为这时相对安静,没有其他干扰,有利于集中精力。
造句:
- 面对工作压力大的情况,我决定充分利用下午三余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 在家里的阳台上,我利用了天未明的光线开始阅读英文原著,提高我的英语能力。
- 班级里经常举行“三余时间读书会”,让同学们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互相交流、分享书中的观点和感想。
- 为了更好地学习编程,我制定了计划,在日落之后专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复习代码片段,这样就能有效地抓住学习的黄金时刻。
- 退休后,老张选择利用人睡觉前的时间来阅读经典著作,以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
“三余”不仅是一种时间管理的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更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