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韦编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绝韦编的简介:
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韦编三绝」。见「韦编三绝」条。
2. 此处所列为「韦编三绝」之典源,提供参考。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1>晚而喜《易》2>,序〈彖〉3>、〈系〉4>、〈象〉5>、〈说卦〉6>、〈文言〉7>。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注解〕 (1)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 (2) 《易》:《易经》。由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百姓用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3) 〈彖〉:十翼之一,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文字。 (4) 〈系〉:十翼之一,阐释易经卦辞之义。 (5) 〈象〉:十翼之一,爻象的释辞。 (6) 〈说卦〉:十翼之一,陈说八卦法象所为。 (7) 〈文言〉:十翼之一,释干、坤二卦经文之言。
3. 此处所列为「韦编三绝」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对《易经》这本古书很有兴趣,它是一本深奥难懂的书,孔子一次一次地反复研读,直到读懂为止。《史记》记载这件事是,用「韦编三绝」来形容孔子的用功程度。「韦」是熟牛皮。古代还未发明纸的时候,字是写在竹简上的,然后用牛皮带编起来。「绝」是断的意思。孔子钻研《易》时,不断翻阅,以致于编缀竹简的皮带都断了好几次。后来「韦编三绝」就被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努力。
1. 比喻勤奋好学。参见「韦编三绝」条。元.鲜于必仁〈折桂令.送朝昏雪案萤灯〉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万古群经。」
《三绝韦编》这个说法是来源于古代典籍的故事,用来形容读书人勤奋刻苦的精神。这里"三绝韦编"中的“韦”指的是未经加工处理、自然状态下的兽皮(通常是牛皮),而“韦编”是指用这些未经加工的兽皮制成的绳子,用于将竹简串联起来,形成一卷书。古代书籍多以竹简为载体,竹简之间靠编连的细索或丝线相连,即所谓"韦编"。“三绝”则指孔子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周易》,反复翻阅,以至于把连缀《周易》竹简的编绳多次磨断了三次,后来用“三绝韦编”来形容一个人读书极其刻苦、勤奋。
造句
- 自从读过关于孔子的故事后,我便深深被他那种三绝韦编的精神所打动。
- 看到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和手上磨破的地方,我不禁联想到当年孔子三绝韦编的场景。
-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但作为一名学者,这种“三绝韦编”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弃。
- 为了攻克难题,小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真可谓‘三绝韦编’啊!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就像孔子‘三绝韦编’一样,不断钻研、不畏艰难。
以上就是“三绝韦编”的详细解释及五个造句的例子。这个词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学者勤奋刻苦的精神状态,也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工作时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jué
1 断:~种。~缘。~嗣。~情。~迹。断~。杜~。灭~。空前~后。2 尽,穷尽:~命。~望。~境。~棋。气~。3 极,极端的:~妙。~密。~壁。~无仅有。4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色。~技。~伦。~唱。~代。5 一定的,肯定的:~对。~然。6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7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句。五~。wéi
1 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编三绝(喻读书刻苦)。2 〔~伯〕磁通量实用单位,一韦伯等于108麦克斯韦。3 姓。biān
1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结。~织。~扎。2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排。~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次。~年。~订。~配。~码。3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写。~译。~审。~修。~纂。~印。4 创作:~剧。~导。5 捏造:~瞎话。6 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续~。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