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勿的拼音、解释、组词

四勿的简介:

sì wù
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见《论语.颜渊》。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孔子教颜回的四诫。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见《论语.颜渊》。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二○首之一:「颜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

四勿》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出自于《大学》篇。它指的是在日常行为中应当避免四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这四个“勿”分别是:

  1. 非其事而强为之——毋主动去做本不应该做的事情:意味着不要出于好奇或者冲动而去尝试一些不符合伦理或不适合自己的事情。
  2. 非其物而强取之——毋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强调的是不贪财,不占有不是自己应得的东西。
  3. 非其言而强谈之——毋多言妄语: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发表意见或者评论那些不属于自己言论范围的事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冲突。
  4. 非其心而强为之情——毋强行做作的情感反应:教导人在情感表达上要自然、真实,避免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做作。

造句举例

  1. 李华虽然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但他想起《四勿》中的教诲,认为玩游戏不应该影响学业和健康,所以他决定不主动去玩。
  2. 王红看到一件心仪已久的礼物摆在商店里,但她想到《四勿》中关于“毋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教导,最终没有购买。
  3. 在与朋友争论某个问题时,张明想起《四勿》提醒的不要多言妄语,因此克制住自己不再发表更多意见。
  4. 小芳为了博取老师的好感而假装对某一课题充满兴趣,但当她意识到这并不符合真实的情感表达时,自觉地避免了这种行为。
  5. 赵明在面对朋友之间的误会和冲突时,想起《四勿》中关于“毋强行做作的情感反应”的教导,决定用真诚和理解去化解矛盾。

分词解释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副词,不,不要:请~动手。~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