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井之蛙的拼音、解释、组词
坎井之蛙的简介:
坎井:坏井,废井。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井底之蛙」。见「井底之蛙」条。
2.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2>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解〕 (1) :音ㄨㄚ,同「蛙」。 (2) 拘于虚: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虚,指空间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于教:受到本身所学的束缚。
3.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他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于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庄子生动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的时候,黄河河水高涨,河面宽广到甚至无法从这岸分辨对岸的牛马。河伯对此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没有比黄河更壮观的景象了。但当河伯顺流东下,来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黄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时,就对自己之前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北海便对河伯说道:「没有办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之大,这是因为受到所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霜,这是因为受到生存时间的限制;而无法跟鄙陋之人谈论真理之道,也是因为受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发现黄河的渺小,然而这看似没有际涯的海洋,在浩瀚无穷的天地之间,跟大仓库里的一粒米又有什么分别呢?」后来后来「井底之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1. 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后比喻见识浅薄的人。《荀子.正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坎井之蛙》这个词语源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用来形容见识短浅、格局狭小的人。在这个故事中,一只生活在浅浅水池中的青蛙被问到大江大海的景象时,它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生活范围就是最大的世界。
详细解释:
- “坎井”: “坎”是坑洞的意思,“井”则指古代用于汲水的小型土井。因此,“坎井之蛙”指的是生活在小池塘或浅井中的青蛙。
- 寓意: 这个故事通过对比小蛙与大海的差距,来讽刺那些眼界狭隘、见识短浅的人,不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世界观上都极为有限。
造句示例:
- 有些人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安于现状,就像《坎井之蛙》里的青蛙一样,从不想到外面的世界去见识一番。
- 这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只知道追求眼前的名利,却不懂得提升自己,真像那些只在浅井里打转的《坎井之蛙》。
- 有些人在工作中过于局限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像《坎井之蛙》,看不到全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尽管他年纪不大,但在许多问题上却能提出独到见解,让人感叹他眼界宽广,非同一般的《坎井之蛙》。
- 在这次会议中,大家听取了来自不同地区代表的意见,才意识到自己的视野太过狭窄,简直像那自以为是的《坎井之蛙》,只看到眼前的那一亩三分地。
分词解释
kǎn
1 低陷不平的地方,坑穴:~井之蛙(喻知识浅陋的人)。~坷。2 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状东西:土~。田~。3 八卦之一,代表水。4 指最紧要的地方或时机,当口儿:这话可说到~儿上了。5 指坏运气或被迫的处境:今年是他的~儿。6 同“槛”。jǐng
1 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水~。临渴掘~。2 形状像井的:天~。油~。3 整齐,有秩序:~然。~~有条。4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5 姓。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wā
1 两栖动物的一科,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泅水。种类很多:青~(俗称“田鸡”)。牛~。~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