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莒的拼音、解释、组词

在莒的简介:

zài jǔ
1.春秋时,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流亡于莒,返国后登君位,是为桓公。又战国时齐闵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怜之,常给其衣食。法章终被立为襄王。后因称往昔受厄遭困为"在莒"。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春秋时,齐桓公曾流亡莒城,后立为君主,鲍叔牙向他敬酒说:「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见汉.刘向《新序.卷四.杂事》。后用以勉励人不要忘记颠沛流离的日子,要记取教训,奋发图强。宋.虞俦〈卧病枕上再用韵〉:「飘然傥遂归田赋,食蘖毋忘在莒时。」

《在莒》并非一个标准的中文词汇或短语,而可能是对某个古代文献或典故名称的误记。考虑到“在莒”可能源自古文中的地名、成语或是某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请允许我基于常见的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推测性解析。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莒”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国名,《左传》、《春秋》等典籍中有记载,主要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现今山东日照一带。不过,单独的“在莒”没有直接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解释,可能是指某人在莒地(即今山东省日照市一带)的行为或状态。

如果根据以上背景推测,“在莒”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莒国”或“居住、生活于莒”,具体含义取决于其所在的语境。例如,在描述某个历史事件时,它可能指的是某人在莒国的活动情况。

造句

  1.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曾在莒国担任重要职务。
  2. 即便在莒国为官多年,他依然保持着清廉正直的本色。
  3. 虽然身居莒地,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当时的局限,提出了不少前瞻性的见解。
  4. 战争期间,许多难民流离失所,在莒国境内的城镇中寻求庇护。
  5. 现代学者们一直在探讨和研究古代莒国的历史文化,试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请注意,“在莒”这一表达可能并非严谨的学术或文学术语,上述解析仅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的理解进行的推测。如果“在莒”指的是特定的作品、概念或文化现象,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进行更准确的解释和造句。

分词解释

zài

1 存,居:存~。健~。青春长~。2 存留于某地点:~家。~职。~位。3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乎。事~人为。4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种地。5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逃。~望。~握。~理。~朝(cháo )。~野。~世。6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所不辞。无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