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的拼音、解释、组词

均田制的简介:

jūn tián zhì
中国古代一种分配土地和交纳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口、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并向国家纳租调。此后在授田对象、授田年限、赋役等方面多有变化,至唐中叶止。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人民流离,户口锐减,土地逐渐集中于少数大地主和权势之家。北魏孝文帝为了制止地主强豪的兼并而实行「均田制」。即男夫十五岁以上受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又给桑田男夫一人二十亩,身终不还。其后北齐、隋、唐均沿用此制而稍有变革。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政府通过国家调节来分配土地给农民的一种方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活、增加财政收入等目的而实施的一项政策。

简而言之,《均田制》就是指统治者按照一定标准向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这一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规定,但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国家的力量来控制土地资源,确保每个家庭都能获得一定的土地以维持生产和生活所需。实施《均田制》的目的之一是防止豪强地主垄断大量土地而使其他农民失去生存基础。

以下是五个使用“均田制”的造句:

  1. 唐朝初期为了稳定农业经济和社会秩序,推行了较为严格的《均田制》,规定每户按人口分配耕地。
  2. 通过实施《均田制》,北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提高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3. 明初朱元璋在恢复社会经济时也采用了《均田制》的思想,但其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许多偏差和局限性。
  4. 在《均田制》下,农民虽然享有耕种土地的权利,但也需要承担相关的赋税义务。
  5. 历史学家研究了《均田制》在不同朝代的实施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它在某些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分词解释

jūn

1 平,匀,引申为调和:~衡。势~力敌。平~。2 皆,都,老少~安。3 中国汉代计量单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4 古同“韵”,和谐的声音。5 〔~钟〕古代乐器。6 古同“钧”,造瓦器的转轮。

tián

1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2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3 古同“畋”,打猎。4 古同“佃”,耕作。5 姓。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