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修武偃的拼音、解释、组词

文修武偃的简介:

wén xiū wǔ yǎn
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指天下太平。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偃武修文」。见「偃武修文」条。

2. 此处所列为「偃武修文」之典源,提供参考。 《书经.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厥1>四月,哉生明2>,王来自商3>,至于丰4>,乃偃武5>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6>,放牛于桃林之野7>,示天下弗服。 〔注解〕 (1) 厥:其。 (2) 哉生明:阴历每月初三日,月光始生。哉,始也。 (3) 商:朝代名。约当西元前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为商汤灭夏后所建立的国家。建都亳,经多次迁移,最后盘庚迁都于殷。传至纣,被周武王所灭。 (4) 丰:即酆城,周文王都城。 (5) 偃武:偃息武备。 (6) 华山之阳:即华山之南。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7) 桃林之野:华山东郊。桃林,华山之东,位于华阴县潼关。

3. 此处所列为「偃武修文」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姬发出兵反抗暴政,终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战争结束,生活恢复平和,于是周武王下令停止军备,提倡文教。放回战时军用的牛、马,用以表示天下太平,不再征用牛马。「偃武修文」是直接摘自典源的成语,就用来指偃息武备,提倡文教。

1. 文治已施行,武备已停止。形容天下升平无事。唐.王起〈鼋&8fef._104_0.gif;为梁赋〉:「我皇仁洽道丰,文修武偃,要荒毕服。」也作「武偃文修」。

文修武偃》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主要用来描述古代某些治国理念或历史时期的情况。这里的“文”指的是文化、教化,“修”是修饰、治理的意思;而“武”则指军事、武功。“偃”字有平息、停止之意。综合来看,《文修武偃》可以理解为:通过文化的教化和修养来治国理政,减少战争和暴力的手段。

该成语隐含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倡以文德而非武力来维护国家稳定的思想,强调教育和文化的力量是超越军事力量的关键所在。这与儒家“仁政”、“礼治”的理念相契合,认为通过礼仪教化可以达到和平统一的目的。

以下是五个使用《文修武偃》的造句:

  1.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文修武偃》的理念应当被广泛推广,用文化的力量来取代暴力冲突。
  2. 在古代中国,许多有识之士都秉持着《文修武偃》的思想,希望用文明而非战争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3. 近年来,全球各地都在尝试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减少军事冲突,《文修武偃》的观念正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指导思想之一。
  4. 在和平年代,《文修武偃》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社会秩序构建的一种美好愿景。
  5. 现代教育体系应当弘扬《文修武偃》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而非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分词解释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xiū

1 装饰,使完美:~饰。~辞。装~。2 整治,恢复完美:~复。~治。~缮(修理)。~浚(修理疏通)。~好。~明(古代指政治清明)。3 剪或削:~剪。4 兴建,建造:~建。~筑。5 编纂,撰写:~书。~史。~纂。6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学。~业。~养。7 长(cháng ),高:~长。8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女。9 姓。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