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持节的简介:
chí jié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2.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唐初,诸州刺史加号持节,后有节度使,持节之称遂废。 3.保持节操。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2.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唐初,诸州刺史加号持节,后有节度使,持节之称遂废。 3.保持节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如:「持节守志」。唐.韩愈〈送殷员外序〉:「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
2. 固守节操。
《持节》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主要用来形容某些人物在特定任务或使命中所持有的特权和象征意义。在古文尤其是历史典籍中,“持节”通常指的是使臣或者使者拿着符节执行公务的行为。“节”,多指旄节、符节等,是古代帝王授予官员或特使的凭证,具有权威性和象征性。
“持节”的意思就是在履行某项特殊使命时,持有代表官方权威和意志的信物(如旄节)。持节之人通常代表皇帝或者上级机关前往某一地区执行公务,如出使、监察等任务。由于符节是帝王信任其人的重要象征,因此,持节者在行使职权时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例句】 1. 汉代的苏武便是一位著名的“持节”使者,在被匈奴扣留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对汉朝的忠诚与坚守。 2. 在古代,皇帝派遣的大臣往往都会手持符节出行,以示其代表了皇命与权威。 3. 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也派出了持节的官员前去处理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4. 持节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时刻维护朝廷的形象和利益。 5. 西汉时期的名将苏武,就是以“持节”之身,被流放至北海牧羊多年,最终得以重返故土。
以上句子生动地体现了“持节”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古代政治中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持
chí
1 拿着,握住:~笔。~枪。~牢(把稳)。2 遵守不变:坚~。~久。~操(保持节操)。~之以恒。3 主张,掌管:主~。~平。~国。~重。~之有故(立论有根据)。4 对待,处理:~身(对待自己)。~盈。~胜。5 扶助:支~。撑~。
节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