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兵于农的拼音、解释、组词

寓兵于农的简介:

yù bīng yú nóng
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兵农合一的政策。人民平时在家耕种,战时则当兵打仗。

1. 兵农合一的政策。人民平时在家耕种,战时则当兵打仗。

1. 兵农合一的政策。人民平时在家耕种,战时则当兵打仗。

《寓兵于农》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主要强调的是将军事训练和士兵培养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相辅相成。这一概念主张通过平时的农业生产活动来提高人民的体能素质、强化他们的纪律意识,并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储备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备战与生产两不误的目标。

详细解释

  1. 寓兵于农:意味着在农村的社会环境中,将军事训练和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中。
  2. 目的性: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士兵,同时保障农业生产不受战争或备战活动的影响。
  3. 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通过整合资源(如时间、人力)使得国家在和平时期既可以确保粮食安全,又可以保持一定的军事准备能力。

造句

  1. 古代的治国者深谙寓兵于农之术,在农业生产之余进行士兵训练,既保证了粮食供应,又能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事。
  2. 在现代的社区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尝试将体育锻炼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寓兵于民的效果。
  3. 尽管和平年代无需频繁动员军队,但通过寓兵于农的方式培养国民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意识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4. 古代边防军实行的寓兵于农政策,使他们在日常农业生产中既积累了粮食储备,又培养了能够迅速集结的士兵队伍。
  5. 今天的许多学校也采取寓兵于乐、寓兵于学的方式,在体育课中融入国防教育元素,让年轻一代从小接受军事训练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寓兵于农”不仅仅是一种古代作战思想的应用方式,也是一种强调军民融合的社会治理理念。

分词解释

1 原指寄居,后泛指居住:~公(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等人)。~居。~所。~舍。~邸。2 住的地方:公~。客~。3 寄托:寄~。~目(过目)。~言(a.有所寄托的话;b.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小故事)。~意(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

bīng

1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

1 介词(➊在,如“生~北京”;➋到,如“荣誉归~老师”;➌对,如“勤~学习”;➍向,如“出~自愿”;➎给,如“问道~盲”;➏自,从,如“取之~民”;➐表比较,如“重~泰山”;➑表被动,如“限~水平”)。2 后缀(➊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➋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 姓。

nóng

1 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业。~田。~产。~垦。~家。~忙。~民。~妇。~奴。2 种庄稼的人:贫~。菜~。谷贱伤~。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