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钞的拼音、解释、组词
宝钞的简介:
bǎo chāo
1.元﹑明﹑清三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元世祖中统元年十月始行"中统宝钞",面值自十文至二贯文,共九等。至元二十四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自五文至二贯文,共十一等。明洪武八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自一百文至一贯,共六等﹐流行一百多年。清咸丰三年,亦曾发行"大清宝钞"。参阅《元史.食货志一》﹑《明史.食货志五》﹑《清史稿.食货志五》。
1.元﹑明﹑清三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元世祖中统元年十月始行"中统宝钞",面值自十文至二贯文,共九等。至元二十四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自五文至二贯文,共十一等。明洪武八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自一百文至一贯,共六等﹐流行一百多年。清咸丰三年,亦曾发行"大清宝钞"。参阅《元史.食货志一》﹑《明史.食货志五》﹑《清史稿.食货志五》。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元、明、清发行的纸币。元世祖时制造中统宝钞,后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明洪武时设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宝钞。清咸丰三年发行「大清宝钞」。《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世祖中统元,始造交钞,……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志五》:「文宗即位,四川学政何绍基力请行大钱以复古救时。上意初不谓然,卒与官票、宝钞行焉。」
《宝钞》详解
宝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纸币。主要由宋朝开始使用,并在元代广泛流通。它是以“楮”(一种树木)为原料制造的,因此得名“宝钞”。宝钞是宋代四大钱法之一,与铜钱、铁钱、交子并列。到了元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需求的增长,“中统元宝钞”、“至元通行宝钞”等纸币相继问世,并逐渐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形式。
宝钞具有面值概念,分为不同等级的钱钞,以满足市场的各种交易需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以及印刷技术的进步。
造句
- 在元朝初期,“中统元宝钞”作为国家法定货币发行流通。
- 宋代的“交子”与宝钞共同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朝廷大力推广使用宝钞,取代了先前的金属货币。
- 在元朝,虽然纸币(如宝钞)方便携带,但也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的问题。
- 中国古代货币形式多样,从金属钱到交子,再到后来的宝钞,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