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其不意的拼音、解释、组词
击其不意的简介:
在敌人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进行攻击。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出其不意」。见「出其不意」条。
2. 此处所列为「出其不意」之典源,提供参考。 《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1>,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2>,不可先传3>也。 〔注解〕 (1) 攻其无备:乘人未及防备而突然攻击。见攻其无备」。 (2) 胜:奥妙 (3) 不可先传:无法事先表达。
3. 此处所列为「出其不意」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孙武是春秋时吴国大将,擅用兵法,助吴王阖闾成为霸主。他著有一本兵书,分析战争形势,探讨军事作战策略,即为著名的《孙子兵法》。该书〈计篇〉中有一段在讨论用兵的要点,先直接点出用兵是项诡诈的行动,能打要装作不能打,能用要装作不能用;在近处要假装离得很远,在远处也要装作很近;对喜欢利益的敌人就去利诱他,对处于混乱的敌人就征服他;对有实力的敌人要有所防备,对强大的敌人要避而远之;容易被激怒的敌人就去挑衅他,卑视我方的敌人就让他们更自大;而对准备充分的敌人要使其疲劳,对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们。总之,就是要趁著敌人松懈、没有防备之时攻击,趁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出兵。兵法的奥妙,就是要应变制宜、看机行事,这是无法事先规定的。后来「出其不意」就被用来指趁人不备,出乎对方意料之外。
1. 趁敌方毫无防备时,突然发动攻击。《新五代史.卷七○.十国世家.东汉世家》:「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击其不意。」
《击其不意》释义
“击其不意”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计篇》,原文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攻击。它强调的是采取非预期的行动来取得战术上的优势。
例句
- 军事应用:这次军事演习中,蓝军采取了“击其不意”的策略,在敌方营地后方进行突袭,成功地打破了对方防线。
- 商业竞争:小王决定在竞争对手放松警惕的时候推出新产品,利用“击其不意”战术快速占领市场。
- 体育比赛:比赛中,教练安排了一名球员从侧翼突然杀入对方防守薄弱区域得分,这一球就是典型的“击其不意”的应用。
- 网络安全:黑客团队发现了一个系统在特定时间窗口存在安全漏洞,在此期间发动攻击,成功渗透了目标网络,这正是“击其不意”策略的体现。
- 日常生活:小张决定在朋友们生日聚会时准备一个惊喜节目,提前精心策划并在大家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登场表演,给朋友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不同领域中利用“出其不意”的战术思想来达到目的的方式。
分词解释
jī
1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打。~鼓。~中(zhòng)。~破。~毙。~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2 攻打:~败。~毁。打~。声东~西。3 碰,接触:撞~。目~。肩摩毂(gǔ)~(亦作“摩肩击毂”)。qí,jī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yì
1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2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4 料想,猜想:~料。~想。~外。